1. 首页 > 生活

虹鳟鱼白嘴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在我国的渔业养殖中,虹鳟鱼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只是,虹鳟鱼白嘴病作为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虹鳟鱼白嘴病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虹鳟鱼白嘴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一、虹鳟鱼白嘴病的症状

虹鳟鱼白嘴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鱼口腔和鳃部发白、溃烂,上下鄂齿裸露,严重时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肝脏几乎全部呈线状出血。感染率高,死亡率也高。

生产上以预防为主,

放养健康的、不携带病原的苗种;

使用无病毒污染的水源,对可疑水源用0.5g/m³--1.0g/m³漂白粉消毒,并经过24小时--36小时后再使用;

放养密度适当,投喂适量、均匀,避免鱼体因饲料短缺而造成互相撕咬;

及时捞出病、死鱼,并彻底销毁,对发病池实施隔离,禁止交叉使用养殖工具。

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隔离治疗:将病鱼隔离于单独的水池中,避免病毒传播;

加强管理:改善养殖环境,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四、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在2019年发现虹鳟鱼白嘴病,由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如隔离病鱼、消毒水源、调整放养密度等,有效控制了病情的蔓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鱼逐渐康复,养殖户的损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疾病名称 病原体 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虹鳟鱼白嘴病 弹状病毒 口腔和鳃部发白、溃烂,上下鄂齿裸露 放养健康苗种,使用无病毒水源,调整放养密度等 对症治疗,隔离治疗,加强管理等
病毒性出血症 弹状病毒 出血性败血症,致死率高 加强检疫,隔离病鱼,消毒水源等 对症治疗,隔离治疗,加强管理等
细菌性烂鳃病 革兰氏阴性杆菌 鳃组织溃烂,呼吸困难 加强水质管理,合理投喂,避免鱼体受伤等 使用抗生素,改善水质,隔离病鱼等

在生产过程中,预防是关键。预防措施包括:养殖无病原体、健康的鱼苗;采用无病毒污染的水源,可疑水源需用0.5g/m³至1.0g/m³的漂白粉消毒,消毒后需静置24至36小时方可使用。

虹鳟鱼白嘴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鱼类疾病

病毒性出血症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细菌性疾病:虹鳟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弧菌病及疖疮病等。真菌性疾病:虹鳟鱼水霉病,通常由操作不当引起的鱼体损伤导致,水霉菌从受损处侵入,同时在死卵及表面有损伤的鱼卵上也有水霉菌寄生。寄生虫性疾病:虹鳟鱼主要寄生虫疾病有三代虫和小瓜虫。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饲料变质或营养不均衡引起的。

第一节病毒性出血败血病动物疫病防控知识:病毒性出血败血病,又称鳟鱼腹水症,由弹状病毒引起,是虹鳟鱼的传染性疾病,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致死率高,是鱼类口岸检疫的第一类检疫对象。

Bertha116虹鳟鱼作为全球广泛养殖的重要冷水性鱼,因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下面介绍虹鳟鱼白嘴病的防治方法。1.虹鳟鱼白嘴病病原为弹状病毒,患病鱼体反应过敏,狂游,时见互相撕咬,狂游过后转为缓游,直至死亡。

症状:外部寄生水霉的特征是在体表可见棉絮状的菌丝。体表繁殖的水霉菌丝伸入表皮组织,引起组织坏死,进而侵入皮下肌肉组织,引起肌肉组织坏死。鱼体对菌丝侵入的组织反应弱,所以不见肉芽肿或肉芽组织的形成。

体重较小的虹鳟鱼死亡的速度较慢。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初期表现为眼球突出、腹部膨胀、呈昏睡状,肛门有白色的粪便,虹鳟鱼体表出现血瘀斑,严重时出现贫血的状况,内部脏器坏死,严重时造成虹鳟鱼的死亡。

放养密度适当,投喂适量、均匀,避免鱼体因饲料短缺而造成互相撕咬;及时捞出病、死鱼,并彻底销毁,对发病池实施隔离,禁止交叉使用养殖工具。

预防与治疗:对症治疗的方法目前还没有,但是可采取预防措施。因为该病主要危害20周龄以内的幼鱼,所以有利于采用建立独立的水体进行产卵、孵化和鱼苗培育,以便于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切断感染源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等,等病期过后再分放到一般生产池。发病池也可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多子小瓜虫于虹鳟体表、鳃、眼球、口腔寄生。体表寄生时,鱼体全身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体表黏液分泌增加,小白点为虫体刺激鱼体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形成的孢囊。眼角膜被寄生时使眼球混浊,发白而瞎眼。鳃寄生时鳃上皮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加,出血,呈暗红色,由于虫体以鳃上皮细胞及血液为营养,也能吞噬鳃小片,严重影响其呼吸;一般被小瓜虫寄生部位组织发炎、坏死。大量小瓜虫寄生时,鱼体食欲减退、消瘦,易于水面游动,呼吸频率加快。

虹鳟鱼白点病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虹鳟稚鱼,常引起急性死亡。初冬春末为流行高峰,流行水温为15~25℃。

虹鳟鱼白点病诊断:刮取病鱼体表黏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大量小瓜虫,即可确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