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鲢鱼养殖生产操作规程:描述鲢鱼养殖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规范

鲢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下为您详细介绍鲢鱼养殖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规范。

鲢鱼养殖生产操作规程:描述鲢鱼养殖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规范
1. 池塘选择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通常套养在主养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的池塘中。因此,池塘选择与主养鱼类完全一致,确保水质、土质等条件适宜。

2. 水质要求

鲢鱼的水质要求与主养鲤鱼一致,具体要求如下:

水温:18℃以上

溶解氧:5mg/L以上

pH值:7.0-8.5

氨氮:0.5mg/L以下

苗种放养前,需经过检验、检疫,选择品质纯正、健康无病、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

4. 鱼种培育
规格 密度
100-200 0.4-0.5

鱼苗入池后,以滤食浮游动植物为主,兼食饲料碎屑。

定期投喂,保持鱼体健康。

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

5月中、下旬,池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为适宜投放时间。投放鲢鱼乌仔,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3-5尾。

5.2 饲养管理

保持水质稳定,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根据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

高温季节,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在鱼苗、鱼种拉网、筛选、运输过程中应操作细心,防止鱼体受伤。

鱼苗鱼种入塘前,用2.0%的盐水浸洗5-10分钟进行消毒。

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合剂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

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鱼体免疫力。

鱼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下为常用药物介绍:

药物名称 用法与用量 作用及用途 注意事项
大黄 发病时按100-200克/亩/米全池泼洒,连用1-2次 灭菌药。主要用于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竖鳞病、水霉病等
虫扫净 发病时按0.37-0.5ppm兑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隔天可再用一次 灭菌杀虫。主要用于纤毛虫类、蠕虫类鱼体寄生虫 使用时不可与消毒剂或杀虫类药混合用;施用前后3天不得使用消毒剂
菌毒清 发病时按130ml-170ml/亩/米兑水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隔天可再用一次 灭菌杀虫。主要用于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竖鳞病、水霉病等 使用前、后四天内不得使用其它杀虫类或杀菌药

7.1 越冬密度

压塘成鱼和鱼种的越冬密度一般为0.3-0.6kg/㎡。根据池塘条件可作适当调整。

越冬池塘应比较干净,保水性好,冰下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分规格并塘:冰封前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1.5-3.0kg全池泼洒。

保持水面透光性,及时扫除冰面上的积雪,打冰眼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稳定。

适当投喂,保持鱼体健康。

在实施鲢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时,池塘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以某养殖户为例,其选择了位于郊区的池塘,周边环境清幽,远离工业污染。池塘底质为沙质,有利于水质的稳定。水质要求方面,养殖户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执行,确保水体透明度在30cm以上,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 鱼苗放养前,养殖户对鱼苗进行了严格筛选,确保鱼苗健康无病。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5尾。饲养过程中,养殖户注重饲料的投喂,以浮游动植物为主,辅以精饲料。同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鱼体免疫力。 三、鱼病防治与越冬管理 鱼病防治方面,养殖户以预防为主,采用“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在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进行食场消毒。越冬期间,养殖户将鱼种分规格并塘,密度控制在0.3-0.6kg/㎡。越冬池塘应保持干净,冰下水深在1.5米左右。 四、案例分析:养殖户A的鲢鱼养殖实践 养殖户A在2019年实施了鲢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精心管理,其鲢鱼产量逐年上升。以2020年为例,养殖户A的鲢鱼产量达到了5000kg,同比增长30%。同时,鱼病发生率降至1%,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 五、未来展望 因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高效生态鲢鱼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议养殖户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鲢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鲢鱼养殖生产操作规程:描述鲢鱼养殖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规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