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过程中,二化螟为害严重
每亩设二化螟性诱捕器2个,有效降低二化螟成虫繁殖力,减少有效卵量。有效防止水稻稻瘟病。
一般情况下,选用抗病抗虫品种是最为常见的防治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发生二化螟为害,症状表现是不同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水稻二化螟的危害症状,以及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假茎上有蛀孔,茎内多黄色虫粪,孔外虫粪很少,稻秆易折断。
特点:二化螟有些地区称其为钻心虫防治措施:由于稻飞虱主要危害稻株下部,防治方法以治上压下,既能控制时下的危害,又能减轻下代防治的压力,且...
2、秋翻地:提倡秋翻地,这样可将在稻茬内及在田间杂草中越冬的幼虫,翻入土中,从而起到杀灭作用。 5、释放赤眼蜂:每亩1.5—2万头,方法与防治玉米螟基本相同。防治时期6月下旬。 4、性诱剂:利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蛾,可减少受精卵数量,从而降低孵化率。 水稻二化螟在吉林省年发生一个世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
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
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5%杀虫丹颗粒剂每亩1000克撒施; 防治时间判断:二化螟多发生在距离稻田池埂边1m处。观察茎秆在水面上10cm左右位置,叶鞘有不规则变黄现象,重者伴有褐色条纹,这时扒开叶鞘,在叶鞘内会发现二化螟幼虫,此时是二化螟防治的最佳时期。时间一般在7月5—20日之间。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严重的整穗全白,用手轻轻一提狠容易抽出,可见虫口和二化螟的粪便。 防治措施:长期常年用药一些地区二化螟对沙蚕类农药产生一定抗药性。在水稻整个的生育过程中,除了我们前面探讨过的水稻草害、病害的防治,还有... 施用上述药剂应保持72小时不排灌,3—5厘米浅水层。以上办法都同时兼防治稻水象甲第一代幼虫。近年来,全国各地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稻瘟病和水稻螟虫的防治技术稻瘟病和水稻...
在不加强防治的情况下,一般年份可因二化螟的为害造成减产3~5%,严重时减产达到3成以上。自从水稻种植改革以后,由于单季稻变成多季交错播种,相应给二化螟提供了丰富的食源,导致其发生代数与数量均发生了变化。 三、防治对策1、采取四灌措施,降低虫源基数
冬春翻耕灌水灭虫。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秆内,一般药剂防治较差。
二化螟防治重点在时间把握上,药的有效时间一般为5—7天,打早了虫卵未孵化为幼虫,药不能发挥作用;打晚了幼虫蛀进茎秆,即便是虫子死了,植株也活不成。
水稻二化螟成虫在水稻上取食,会将叶片咬出窗户状的小洞,使叶片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寄主,水稻、玉米、甘蔗、粟、蚕豆、菱白、高粱、油菜、小麦、紫云英等,近年该虫为害仍然严重,为害特点水稻分菜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 1、稻草处理:因为二化螟的越冬虫源主要来自稻草,因而稻草处理是个关键。稻草在当地绝大部分还是被用作烧柴,建议在4月末至5月初前,将前一年的稻草处理掉,或在这个时期对剩余稻草进行白疆菌封垛处理,这样可以消灭大部分越冬虫源,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
在水稻种植前,进行彻底的土壤翻耕,可以破坏二化螟幼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虫源基数。例如,在江苏省某水稻种植区,当地农民在水稻播种前,对稻田进行了深度翻耕,有效降低了二化螟的幼虫数量。
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的一种环保方法。在江西省的一个案例中,农民在二化螟发生初期,释放了赤眼蜂,这种天敌能够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案例分析:综合防治效果显著因为气候变化和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二化螟的防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不断优化防治策略,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防治效果,保护水稻生产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