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狂蝇蛆病是一种由狂蝇幼虫引起的羊只疾病
作者:花田诗韵•更新时间:19小时前•阅读2
病原体及其生活史

羊狂蝇蛆病,又称羊鼻蝇蛆病,是由羊狂蝇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及其附近腔窦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原体为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的幼虫。羊狂蝇蛆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流行严重地区的绵羊感染率可高达80%。
羊狂蝇成虫在5~9月份出现,雌雄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则栖息于较高而安静的地方,待体内幼虫发育后开始飞翔,接触羊群。羊鼻孔内产幼虫,经3期幼虫阶段发育成熟后,幼虫从深部逐渐爬向鼻腔,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或羊粪堆内化为蛹,经1~2个月后成蝇。
临床症状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可视粘膜淡红,鼻孔有分泌物,摇头、磨牙、磨鼻、流泪、食欲减退、打喷嚏,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
防治措施防治羊狂蝇蛆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幼虫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等。1%敌百虫溶液或3%来苏尔喷鼻,对预防羊狂蝇鼻孔产幼虫和驱杀幼虫有一定的作用。
案例分享张永森等在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狂蝇幼虫寄生规律的研究报告显示,绵羊狂蝇幼虫病是一种连续性终年寄生虫病,即在羊体内一年12个月均有一期和二期幼虫寄生,9月份为幼虫寄生的高峰期。通过及时防治,可有效降低羊群感染率,减少经济损失。
羊狂蝇蛆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羊只健康的疾病,了解其病原、症状及防治方法,对于保障羊只健康、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羊狂蝇蛆病,羊鼻蝇蛆病,羊狂蝇,幼虫,寄生虫,防治 |
---|
因为我国养羊业的不断发展,羊狂蝇蛆病的防治工作将更加重要。未来,应加强羊狂蝇蛆病的科学研究,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加强羊群饲养管理,降低羊狂蝇蛆病的发病率,保障我国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