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农民将玉米皮制成干花,出口海外市场
武清农民李树江创办仿真植物加工厂,拥有干花、绢花、仿真花、仿真树等数百个品种,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材料源于大自然,玉米皮、木片、柳条等经过加工,就能变成“花朵”;布料、细铁丝等经过加工,就能成为“绿叶”。
在蔡老板的成品展示区,记者看见五颜六色的成品干花被摆放在各种不同形状的花瓶里,形态逼真,神色各异。
11月28日,记者走近廊坊市安次区落垡村蔡秋杰的小加工厂,亲眼目睹了这些“废物”变“花朵”的神奇过程。
玉米皮变身“花朵”走出国门染好色的玉米皮等材料经工人定型、捻皮、粘枝、整形,仅10分钟,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干花工艺品,曾经在农家人眼中只能用来烧火的玉米皮就这样变废为宝。
“我本来是做熟食生意的,2007年通过一位亲戚接触到干花工艺,当时也觉得很新鲜,用玉米皮做成干花,岂不是变废为宝?在农村,玉米皮可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了。”蔡秋杰这样想着,就打算尝试一下。
意大利等近40个国家出口比重达80%。记者走进生产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处理刚收集来的一堆玉米皮。
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记者发现原来这个小加工厂就是蔡秋杰的家。七八间正房当中,除了蔡秋杰两口子的卧室和客厅外,其余的房间全都是库房和生产车间,而宽敞的院子则是最好的晾晒场。
在车间里,记者还看到很多半成品的花朵和花苞成束地整齐堆放在袋子里。“这些都是附近村民做的,染好色的原材料就可以分发给大家了,老人们平时在家里闲来无事,就干干这种手工活儿,不累,还能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
带动就业,生活因它而改善如今,蔡秋杰的仿真干花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也给周边村镇的农民带来了实惠。
走进蔡秋杰的干花加工厂,满院五颜六色的玉米皮顿时让记者眼花缭乱起来。
安次区落垡镇落垡村是一个世代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这里地处平原,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而村民蔡秋杰正是依靠玉米皮,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这是最新的花型,我先做个样本,然后再叫工人们仿照着做。”在车间里,蔡老板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仔细地扎着样本花。
北廊坊安次区农民把玉米皮变废为宝销往国外,长城网廊坊11月30日电您能相信吗?玉米皮、小柳条不仅可以制作成装点居室的精美干花,而且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让人闻之新奇,见之惊喜。
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除了制作固有的花色品种,蔡秋杰还可根据客户要求的款式和颜色进行定制服务。
如果说鲜花代表了瞬间的美好,那么干花则象征着永恒的情感。近些年来,因为人们对创意生活的不断追求,造型独特、工艺讲究的干花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以前在家没事干,就看看孩子,现在在家弄弄花,我觉着挺充实的,不耽误连看孩子做饭,一个月还能有千八百块钱的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记者随手拿起一枝成品花束,发现整个干花工艺品全都是用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花枝是平时随处可见的柳条经过定型、染色而来,花朵和花苞则是玉米皮加工而成,就连花芯都是蔡老板从外地收购来的松果。
现如今,与真花相比,干花凭借不用浇水且经久耐用的优点,成为装点家居的新宠儿。
通过廊坊农民将玉米皮制成干花,出口海外市场。的例子铺垫,我们正式进入玉米皮干花,海外市场新宠的领域。
原材料:大自然的馈赠蔡秋杰的干花加工厂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工厂里有几十名工人,加上做代加工的人员,要有几百人,这些人的生活,都因为这一片片玉米皮和一根根柳树条得到了改善。
产品升级:追求创新与环保蔡秋杰的干花加工厂在产品升级上也不遗余力。他们不断研究新的花型,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同时,他们还注重环保,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干花,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展望:创新引领未来蔡秋杰的干花加工厂,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环保理念,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为更多消费者带来美好的生活体验。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农民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将玉米皮变废为宝,走向世界舞台。这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创新、环保和梦想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