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青稞田旁兴起蔬菜大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融合
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林芝县米瑞乡色果拉村,村民顿珠正在与县农牧局派下来的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蔬菜种植的各种技术要领。在这个富裕的村庄,基本上每家都有一个大棚,种植的蔬菜除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还可到市场上卖。
七十年换了人间,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西藏谋划乡村振兴新篇章。从此告别“老三样” “老西藏”对“老三样”印象深刻,有的至今仍情有独钟,乃至炸土豆成为了西藏一个特色小吃,炖牛肉不放点萝卜土豆就没有那个味道。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这是西藏很长一段时间的主供蔬菜。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林木表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西藏青稞总产量达80万吨,有效确保了西藏粮食安全。 西藏有独特资源、特色产业,把高...
与此同时,在农牧区,二牛抬杠等古老的生产方式逐渐消失,拖拉机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大量出现在田间地头。
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正在形成。昌都市多个温室大棚处于闲置状态,该地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园...
初春时节,记者沿着年楚河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当西藏其他地区正忙着撒下第一粒青稞种子,白朗县已是瓜果飘香、蔬菜翠绿,一座座蔬菜大棚矗立在广阔田野上。白朗,一个现代化瓜果蔬菜产业园崛起在雪域高原。
位于年楚河流域的白朗县,素有“西藏粮仓”之称。传统上,当地农民以种青稞、小麦为生,既不...
漫步西藏,在雪山脚下、大河岸边,只见一片片古老青稞田里,出现了新的景象:一排排白色蔬菜大棚在蓝天白云下异常显眼;各类农作物茁壮生长。
国道+农业产业催生全新化学反应,上海援藏发现了索盖村发展新密码:万亩青稞田不仅是观光打卡地,游客们还能把青稞带走——青稞酒、青稞饼干...
西藏累计投入398.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特色产业助力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转向巩固提升,绝对贫困成为历史。酥油茶暖,糌粑飘香。亮眼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鲜活故事?记者赴西藏实地探访,深切感受到传统产业迸发出新的活力,世界屋脊正在舞出特色律动。
青稞新生 “过去青稞只能做糌粑、窝窝头,小孩都不爱...
2012年政府免费投资1200万元,在温达村修建了109个大棚。村民自愿承包,用于种植南瓜、青椒和黄瓜等蔬菜。没有承包大棚的村民一亩地可以得到1100元左右的土地出租费,比单纯种植青稞收入要高。
立足西藏资源禀赋,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快速发展,建成一大批优质粮油生产、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化奶牛规模养殖、特色藏猪藏鸡养殖、绒山羊养殖...
如今白朗县已成为西藏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依托蔬菜产业,2018年西藏白朗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这里应运而生,2年多来规划总面积16万多亩...
更让他惊奇的是,原先不吃蔬菜的叔叔,也建起了蔬菜大棚,从之前的青稞种植大户转变成了专业种菜的菜农。
远远望去,一座座现代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与蓝天白云绿水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但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青稞地,从良田到美景,珠峰...
村长阿旺次丁介绍说,一个一亩左右的大棚,一年平均纯收入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村民收入比以往种植青稞大幅提高。
色果拉村的种植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以前主要种植青稞,现在村民根据作物的市场价格来决定种植类型。由于近几年玉米和油菜的市场行情不错,很多村民都在种植玉米和油菜。
青稞以往是高原民族维持生存的最重要食物来源。春天,在雅鲁藏布江畔、拉萨河边等开阔的河谷地带,放眼望去,农田里基本是单一的青稞。近年来,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西藏大力提倡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和现代农业,对农牧区投入巨大的财力和技术支持。
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原始与粗砺:一栋栋藏式小别墅错落有致,有塞北江南风情的曲径,环绕功能齐全的活动设施。 图为索盖村万亩青稞 在距离上海千里之遥的珠峰脚下,越来越多的“索盖村”正在拔节生长。上海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江孜县、亚东县、定日县、拉孜县、萨迦县等五县,完成脱贫攻坚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批小康村示范项目
蔬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农产品。作为西藏粮仓,农业是江孜最重要的支柱。通过红河谷农业园区,让更多人接触现代农业产业,形成现代观念,实现长远致...
位于扎曲河边的昌都地区温达村,村民洛松曲觉和妻子扛着锄头正往自己承包的大棚那边走。“我去年承包了4个大棚,今年增加到10个。蔬菜上市的时候,我会自己开车拉到昌都县城出售,收入还不错。”洛松曲觉笑着说。
村庄 | 大棚数量 | 种植作物 | 年收入 |
---|---|---|---|
色果拉村 | 若干 | 蔬菜 | 6000-8000元 |
温达村 | 10个 | 蔬菜 | 未提及 |
从西藏青稞田旁兴起蔬菜大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延伸出来,我们谈谈西藏蔬菜大棚: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案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