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福寿鱼健康养殖技术,关注鱼病防治与生态养殖
养殖罗非鱼鱼种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活力强、无病害、体表干净和完整的鱼种,并将体弱、活力差和体色发黑的鱼种清除。
鱼种下塘前,将其浸泡在10ppm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30秒~50秒,或使用3%~5%浓度的食盐水浸浴1分钟~3分钟,以杀灭寄生在鱼体表面的寄生虫和病原菌。
三、放养密度依据池塘条件、鱼种规格,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池塘水肥,水源充足,规格为体长1cm~2cm的鱼种,养殖密度是1600尾/亩~1800尾/亩,体长为3cm~8cm的鱼种,放养密度是1300尾/亩~1500尾/亩。没有流水条件的池塘,放养密度要适当调减。
四、水质管理养殖吉富福寿鱼的鱼塘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1.5m~2m,酸碱度为中性或弱碱性,透明度以20cm~30cm为宜。改善水质可以通过加入新水或使用生石灰全塘泼洒的方法,有条件的池塘可以5天~7天加入10cm~20cm高的新水,每隔20天全塘泼洒生石灰,用量为8kg/亩~10kg/亩。
五、饲料投喂鱼种下塘第二天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根据鱼种的不同生长阶段而变化,体长规格为1cm~3cm的鱼种,日投喂量为总重的10%~15%,体长为4cm-10cm鱼种,日投喂量为总重的5%~8%,成鱼养殖阶段,投喂量为总重的1%~3%。每天投喂3次。在养殖前期,将人工配合饲料打磨成粉末状投喂,可提高鱼群的均匀度,养殖中后期,选择适口的饲料,直接用投饵机投喂即可。
鱼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池塘每15天消毒一次,漂白粉、生石灰交替使用,如有鱼病发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吉富福寿鱼的养殖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合理选择鱼种、消毒、放养密度、水质管理、饲料投喂和鱼病防治等措施,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实现生态养殖。
疾病名称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车轮虫 | 寄生在鱼体的体表及鳃上,大量寄生可引起鱼的鳃及体表上分泌大量黏液,造成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而死。 | 使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浸泡鱼种15分钟~20分钟,或者使用浓度为0.79/m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溶解后全池泼洒。 |
链球菌病 | 发病初期体色发黑,游动缓慢,部分病鱼眼球突出,眼角膜混浊发白,身体失衡,侧身做圆圈运动。发病后期,水晶体及玻璃体也混浊,下颚及鳃盖下缘弥漫性出血,腹部体表具点状出血或溃疡。 | 使用含氯制剂消毒水体,每天一次,连用3天,同时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多西四环素等G+细菌敏感药物,用量为每lOOkg鱼体重,每天用1.59~59拌料投喂,连续投喂7天~10天,病情严重时连续投喂14天~15天,能有效控制本病。 |
细菌性肠炎 | 病鱼肛门红肿,将其解剖后肉眼可见肠壁充血、弹性差,肠腔有很多淡黄色粘液并且没有食物。 | 用大蒜素和饲料搅拌后进行投喂,用量是每lOOkg鱼每天投喂大蒜素29,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天~5天。 |
水霉病 | 鱼体受伤后,水霉菌感染体表受伤部位,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体表肌肉腐烂死亡。 | 使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浸泡鱼种15分钟~20分钟。 |
生态养殖,守护福寿鱼健康
在福建某地,一位名叫李师傅的养殖户,近年来在福寿鱼的养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的成功秘诀,正是基于对生态鱼病防控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李师傅强调水质管理的重要性。他每天早晚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判断水质优劣。遇到大雨或暴雨等恶劣天气,他会及时调整投喂量,保持水质稳定。他还定期加入新水或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泼洒,改善水质。
李师傅还尝试了混养策略,将福寿鱼与白鲢、鳙鱼等中上层鱼类混养。这种混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还有助于改善水质,降低疾病发生率。
通过李师傅的实践,我们看到了生态鱼病防控在福寿鱼养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科学养殖、生态养殖,才能让福寿鱼养殖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