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大黄鱼养殖技术,关注大黄鱼生长、繁殖及病害防治

大黄鱼,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只是,大黄鱼的养殖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一系列技术要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繁殖及病害防治。

大黄鱼养殖技术,关注大黄鱼生长、繁殖及病害防治
一、池塘条件

池塘是大黄鱼养殖的基础,其条件直接影响到大黄鱼的生长和繁殖。

要素 具体要求
面积 3-6公顷,长方形
水深 2-5米,沟深1.5-4.5米
水质 海水比重1.0150-1.0190,PH值7.2-8.4,DO≥4mg/L,WT:2-35℃
混养 可混养对虾、白虾、梭子蟹、蛏子等,提高水体利用率
二、苗种选择及运输

选择个体均匀、无体伤及病、残疾畸形且活动能力强的鱼种。

采用活水运输,确保鱼种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活力。

放苗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经过五个月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

鱼种入池后,需要进行驯化,以适应新环境。

鱼种入池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避免搁浅损失。

设置食台,便于鱼种驯化管理。

鱼种入池后2天不必投饵,让它们在圈养范围内自由活动。

四、饵料及投喂

选饵料为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加以粗饲料及添加剂作配合饲料。

饵料选择要因地适宜,就近首选新鲜低值有机大黄鱼小鱼及新鲜小鱼虾。

投饵做到定点、定时、定量。

饵料中添加维生素以及药物防治,提高鱼种摄食量的同时,保证鱼种健康。

五、驯化后期

鱼种每天在发出投饵信息后能自然集群至投饵台。

掌握投饵量的多少,以上一次鱼儿摄食情况为基准,且掌握全天总投饵量不超过鱼总重的10%。

六、病害防治

选择清澈、适合其生长的水质,保证“肥、活、嫩、爽”。

网箱养殖的相对密度应大于1.019,水深不应≥5米,水体流畅,水体交换量大。

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技术。

针对不同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黄鱼养殖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关注和把握。只有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才能确保大黄鱼养殖的成功。

在开展大黄鱼养殖的过程中,池塘的环境条件至关重要。当前,配合饲料的研制和生产进展缓慢,难以满足养殖生产发展的需求。此外,渔药滥用和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问题较为严重,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养殖生产者的质量意识有待提高。因此,优化池塘条件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应压减大黄鱼常规网箱养殖,积极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营造适宜大黄鱼生长的环境,提高大黄鱼种质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改善大黄鱼的肉质和口感。

大黄鱼养殖技术,关注大黄鱼生长、繁殖及病害防治

在苗种选择上,一般选用有机大黄鱼鱼种,规格为80-1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放苗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经过五个月的养殖,可达到商品规格。此外,也选用小规格鱼种,个体全长7厘米,平均10克/尾,以养冬片鱼种为主,部分达到商品小规格即250克上市。运输过程中,采用活水船进行活水运输,确保鱼种的健康。

鱼种入池后,需进行24小时密切观察,避免鱼种游到滩面搁浅。为便于驯化管理,一般在池塘圈养,设置食台。入池后2天不必投饵,让鱼种在圈养范围内自由活动。饵料方面,选饵料为新鲜低值鱼及沿海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加以粗饲料及添加剂作配合饲料。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也要经过新鲜饵料鱼与饲料混合的一段驯化时间。

大黄鱼病害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选择清澈、适合其生长的水质,保证“肥、活、嫩、爽”。同时,网箱养殖的相对密度应大于1.019,水深不应≥5米,水体流畅,水体交换量大,适合大黄鱼生长。此外,养殖管理不善、饲养管理技术相对滞后也是大黄鱼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5、日常管理

在做好定时、定点、定量、定测基本工作的同时,日常要调节水位及换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对低些,有利于提高有机大黄鱼池水水温;夏、冬两季要尽可能提高水位。此外,饵料选择要因地适宜,就近首选新鲜低值有机大黄鱼小鱼及新鲜小鱼虾,自行加工成鱼糜再辅以粗饲料如麦麸及干饲料和添加剂制作成的配合饲料,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以及药物防治。

6、大黄鱼养殖技术

大黄鱼养殖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池塘条件、鱼种选择、入池驯化、饵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通过优化这些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大黄鱼养殖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