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培育出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
作者:茶乡韵士•更新时间:21小时前•阅读3
上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始粗毛兔的育种工作。科研人员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创新性地选用性状优势互补的德系长毛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成功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
我国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粗毛型长毛兔。直至2010年,成功培育出皖系长毛兔,填补了我国在长毛兔育种领域的空白。
皖系长毛兔培育过程年份 | 事件 |
---|---|
上世纪90年代初 | 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始粗毛兔的育种工作。 |
2005年 | 科研人员突破毛兔育种常规,创新性地选用性状优势互补的德系长毛兔和新西兰白兔进行品种间杂交。 |
2010年 | 成功育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粗毛型长毛兔新品种——皖系长毛兔。 |
在品种培育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以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为主的长毛兔新品种选育方法,研制配套的安徽省地方标准4个。
生产性能较高
遗传性能稳定
适应性强
耐粗饲
抗病力强
近两年来,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10多个省市,已累计饲养皖系长毛兔279万只,新增产值4.32亿元。
长毛兔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因为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我国畜牧业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浪潮。安徽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90年代初,大胆尝试,开启了粗毛兔的育种工作,为养殖业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
育种突破,开启养殖新篇章在安徽某县的李大哥,原本是一位普通的农民。2019年,他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推荐下,开始尝试皖系长毛兔养殖。通过精心饲养和技术指导,李大哥的兔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如今,他的兔场已经成为周边养殖户的榜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