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农张继民,探索酸甜冬枣种植之道
枣树管理最核心的技术就是环剥,也就是在大枝处剥掉一圈指头粗的树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环剥太深,伤了木质,枝条就死了;太浅,阻止不了营养输送,达不到效果。这一切全凭实践经验,“原来我请别人环剥,现在是别人请我。”张继民摸着“伤痕累累”的枝条,自豪地说。
张继民甚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不断开发新品种,特别是近几年成功地将蟠枣这个好品种引入冬枣序列,经济效益自然是非常高,名声也和他的枣子一样,名扬枣树行业。近日,接到老李的电话,告诉摄影师一个好消息,他说经过10年的深入研究,今年不仅成功解决了蟠枣的黄叶病和果裂现象,而且创造了枣树管理技术的奇迹,实现了枣树产业的飞跃。
张继民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掌握了环剥技术,终于等到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只是这喜悦没有持续多久。8月底连续7天的连阴雨,让冬枣大量开裂,掉落,雨停后,园子地上落满了枣农一年辛苦的盼头。种植冬枣10余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民张继民,今年8亩大棚冬枣长势颇好,再加上阎良区农检中心颁发的“无公害认证”,9月开园以来就订单不断,让他每天忙活得不亦乐乎。
张继民笑了笑,虽然今年56岁了,但常年田间劳作的他,身体看着特别硬朗。
在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渠下村冬枣种植基地,这里的枣农们正在抢抓农时,对枣树进行修剪。近些年,临猗县庙上乡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冬枣产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径。
张继民一边往坡下走,一边介绍着:“务一行爱一行,丢不了手啦!谁让俺就是个闲不住呢?”他说,下一步他要帮助村民搞好种植技术,和大家一起把钱挣。
1997年,因为枣树良好的经济效益,武屯镇沟王村很多村民都开始种植,面积可达千亩;但由于不懂技术管理,连年坐果困难,部分村民就开始挖掉枣树改种大棚蔬菜,只有部分村民没有放弃。性格倔强的张继民就认准了一个理——别人枣树能结枣,我就一定也行。请专家,学技术,这一坚持就是18年。“现在亩产能达到三千多斤,我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呢!”
冬枣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
年份 | 产量 | 销售额 |
---|---|---|
2010 | 200 | 100 |
2020 | 1000 | 500 |
市台 0812临猗枣农张继种植暖棚冬枣效益好 2017年8月18日发布 01:59 市台 0812临猗枣农张继种植...
李云主任介绍说,当地老百姓非常重视冬枣栽培,在冬枣温室棚里,群众自己舍不得用空调,给冬枣用,就是为了保证冬枣品质;在当地还流行“冬枣鬼市...
今天的这次大赛,是对我们沾化冬枣品质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枣农朋友们种植管理水平的一次大比武。今天很开心,我的新品种被评为‘优质新品种’,...
穿过一片玉米地,下到坡下,便是张继民的8亩大棚冬枣园。石川河畔特殊的沙质土壤,又处在洼地,早晚温差较大,科学管理,种出了脆、甜、酥的薄皮冬枣。
连日来,硕集社区何桥村的冬枣迎来丰收,种植户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中秋节正式开园,游客络绎不绝,目前接待游客500人,今...
农正忙着采摘已成熟的冬枣。董达摄 长城网讯红红绿绿的冬枣挂满了树枝,已有一些枣农满面笑容地在冬枣林中收获着一年的期盼。9月17日,记者来到河北省黄骅市滕庄子乡孔店村,感受到了枣农们丰收的喜悦。
但张继民没有放弃,他教训、继续外出学习技术。2010年,他的枣树住进了“大棚”,就再也不怕连阴雨了。“大棚枣肉质更嫩,口感真的更好了。”
枣农张继民,探索酸甜冬枣种植之道,传承家乡特色。的内容结束,现在进入枣农张继民:冬枣种植新趋势探秘。
技术突破:环剥技术的实践与传承
品种创新:蟠枣的引入与市场认可
张继民不仅技术过硬,还在品种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他成功引入蟠枣这一优质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冬枣的经济效益。蟠枣因其独特的口感和美观的外观,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张继民的努力使得他的枣子在业内享有盛誉,他的名声与枣子一样,名扬枣树行业。
应对挑战:应对连阴雨带来的损失
尽管技术和管理上取得了成功,但张继民也遭遇过挫折。2007年,一场连阴雨导致大量冬枣开裂、掉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张继民并未气馁,他经验,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位值得尊敬的枣农。
市场前景:冬枣种植的广阔空间
绿色转型:产业发展的后劲
未来展望: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