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芍药叶霉病是一种常见于芍药叶片上的真菌性病害

叶霉病,又称红斑病,是芍药常见的一种叶部病害。这种病害主要侵害芍药的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枝干、叶柄、萼片、花瓣、果实和种子。

芍药叶霉病是一种常见于芍药叶片上的真菌性病害

病害成因

芍药叶霉病的致病菌为牡丹枝孢,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菌科真菌。菌丝内生或表面生,子实体叶两面生,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少量2-6根簇生,直立或弯曲,少数上部有分枝,一般褐色,平滑或略有曲折,孢梗基部膨大,一般可接近孢梗宽的一倍。孢子梗有隔膜1-7个,具有1个隔的大小:微米×微米,2个隔的微米×微米,3个隔的微米×微米。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茎、枯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侵染为害下部叶片。一般病害始发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上、中旬。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有利于病害 。种植过密,栽培管理不善的庭园发病较重。一般遭受冻害之后,植株抵抗力弱,病害严重。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差异。

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紫褐色斑点,随后会逐渐扩大,斑点的中央呈现淡褐色,边缘为暗紫褐色,有波纹。秋天患病,叶片上的斑纹为暗褐色。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暗绿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缘发病时,叶片有些扭曲。绿色茎上为紫褐色长圆小点,有些突起,病斑 慢,大小仅3-5毫米。叶柄症状与茎上的病斑相似,但为长条状,其上也生有暗绿色霉状物。

防治措施

1. 加强管理,种植不宜过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2. 发病初期,喷洒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3-4次。

3. 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于15厘米以下土内,以减少翌年早春初次侵染的病菌来源。

芍药叶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芍花的生长和观赏价值造成很大影响。了解病害成因、症状及防治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产中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防治措施 作用
加强管理,种植不宜过密,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喷洒4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有效杀灭病菌
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枝 减少病菌传播
喷洒百菌清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还可喷洒400倍液铜汞剂 综合治理,降低病害发生率
芍药叶霉病是一种常见于芍药叶片上的真菌性病害

芍药叶霉病的识别与症状

4. 通风透气:在潮湿环境下,加强通风透气,降低湿度,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某花卉种植园,由于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芍药叶霉病大爆发。种植园负责人李先生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控制: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叶霉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芍药的生长状况逐渐恢复。

未来展望

因为气候变化的加剧,芍药叶霉病的发病频率可能会增加。因此,建议种植者加强对芍药叶霉病的监测,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同时,可以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