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上,幸福果悄然绽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宜潭乡邺兰村,这句古老的谚语正被生动地诠释。
从灌溉难题到葡萄丰产
10年前,邺兰村面临着农田灌溉的难题。村民花费大量资金抽水灌溉,却依然难以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每亩平均纯收入仅有400-500元,遇到灾年甚至颗粒无收。2004年,村民发现葡萄具有耐旱、抗烈日、避水种植的特点,于是决定种植葡萄。
起初,村民们对于种植葡萄持怀疑态度,担心缺乏技术、承担风险以及葡萄销路问题。但在村支书邓秀群的带领下,10多名党员 站了出来,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他们贷款发动80户农户,投入100多万元,种起了200亩党员示范葡萄田。
如今,邺兰村的葡萄园已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800多亩,涉及全村100%的农户,覆盖全村98%以上的农田。葡萄品种也从最初的中熟美国红提、醉金香,发展到中早熟贝拓等6个品种,每颗葡萄重达12-16g。全村800多亩的葡萄园每年产量1000多吨,每亩年纯收入1万余元。
衡阳、耒阳、祁阳、桂阳等地的批发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外地观光旅游投资商也频频投来橄榄枝。村里的30多名葡萄种植技术骨干,成为我市葡萄产业链争抢的“土专家”。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广支持下,周边上洞、上义、崔家、塘湾、金塘等十多个村也掀起了种葡萄的热潮。
葡萄园里的幸福时光
60多岁的李秀群看着长势正好的葡萄,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葡萄就是我们的幸福果,欢迎来尝尝!”
葡萄种植技术培训
为了更好地掌握葡萄种植技术,邺兰村的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并多次组织村民前往天津国家水果研究中心学习种植葡萄技术、病虫防治技术。年底时,他们一算账,亩均收入达7000元至8000元,相当于种粮的八九倍。
初尝“甜头”的示范党员一下子成了村里的“明星”,“眼热”的农户们都争着到党员示范田参观学习。经过多次培训和实践,全村几十名党员都掌握了葡萄管理技术,个个都成了专职技术师,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户、全程把关跟踪管理。
在我国,葡萄树被视为一种吉祥和寓意的象征,代表着多子多福和连年有余。
通过种植葡萄,邺兰村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增收致富,更感受到了辛勤耕耘后的甜蜜收获。这不仅仅是一次农业生产的成功,更是一次精神风貌的升华。
年份 | 种植面积 | 产量 | 纯收入 |
---|---|---|---|
2004 | 200 | 200 | 4000-5000 |
2014 | 800 | 1000 | 10000 |
邺兰村的葡萄奇迹:从困境到丰收的蜕变
在湖南省常宁市宜潭乡的邺兰村,曾经有一段关于葡萄的传奇故事。十年前,这里的农田灌溉问题严重,村民只能依赖昂贵的抽水设备来灌溉,导致每亩农田的纯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面对这样的困境,邺兰村的村民们生活艰辛,丰收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只是,2004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邺兰村支书邓秀群的脑海中形成。他发现葡萄具有耐旱的特性,适合在缺水的条件下种植。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葡萄。起初,村民们对此持怀疑态度,担心技术不足和销售难题。但邓秀群坚信,只要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邺兰村的葡萄种植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们从最初的技术生疏,逐渐成为了精通葡萄管理的“土专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还手把手地教导其他村民,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掌握葡萄种植的技巧。
未来展望:智慧农业的新篇章
邺兰村的葡萄产业成功,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也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邺兰村的经验基础上,宜潭乡党委政府大力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带动了周边多个村子的葡萄产业发展。邺兰村的葡萄产业链初具雏形,为当地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望未来,邺兰村的葡萄产业将继续发展,不仅要在产量和品质上追求卓越,还要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邺兰村的故事,将成为智慧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更多农村地区的振兴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