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露天生料栽培竹荪,探讨其种植方法与生态效益

在广袤的田野间,一种名为竹荪的珍稀食用菌正以其独特的生长方式和丰富的生态效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为您揭秘露天生料栽培竹荪的方法,并探讨其带来的生态效益。

露天生料栽培竹荪,探讨其种植方法与生态效益

一、原料选择与处理

适于生料栽培的竹荪应选用棘托长裙竹荪,其抗逆力强,菌丝分泌的胞外酶,可以分解吸收生料的养分。此时正值各种农作物如大豆、玉米、高粱、瓜类等茎...

原料类型 来源 用途
玉米、棉花、油菜、芝麻、大豆、黄麻等作物秸秆 农作物收获后的残余物 栽培竹荪的主要原料
花生壳、谷壳等 农作物加工副产品 栽培竹荪的辅助原料
林木、果树、桑树等枝桠及边材碎屑 林业废弃物 栽培竹荪的补充原料
各种竹子的茎根枝叶,及加工厂竹丝、竹粉 竹子加工产业 栽培竹荪的特定原料
野草类、芦苇、茅草等 自然生长的植物 栽培竹荪的替代原料

原料要晒干,可单独使用,或几种混合使用。

二、栽培方法与生态效益

现行竹荪栽培是采取农林业下脚料露天生料仿野生栽培,播种后60天左右出菇,每亩地可收竹荪干品80公斤,产值超万元,原料就地取材,成本仅占25%,半年见效。

这是一项南北省区都适应,短平快高效益的致富好门路。

1. 栽培季节

竹荪属于高温型菇类,菌丝生长8~35℃,以25~28℃最适,长菇20~35℃均可。栽培季节为春季播种,夏季长菇。南方通常3月下旬至“清明”前播种,北方省区在地温10℃以上时播种为宜。

2. 采收加工

竹荪子实体形成大部分都在每天上午10~12时;小量在下午2~3时。竹荪破球抽柄撒裙仅有2~3个小时,当菌裙下撒1/3时,就要及时采收,过熟就会躺倒自溶。

竹荪栽培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案例分析

以福建省古田县为例,90年代初期福建省古田县首创野外阴棚畦床栽培竹荪成功之后,实现了春季接种,当年夏季收成,生产周期缩短2/3,单产提高10倍。

近年来在栽培技术上又有新的突破,采取“免棚生料开放式栽培法”不仅稳产高产、省工省料、降低成本,而且拓宽栽培领域,解决了“菇粮争地”的矛盾。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露天生料仿野生竹荪栽培技术。通过采用中草药液对培养料、覆土、栽培场地杀菌消毒、喷施植物源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大大减少竹荪的病虫害,净化了竹荪的生长环境,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露天生料栽培竹荪不仅是一种高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更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发展路径。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露天生料栽培竹荪将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露天生料栽培竹荪,探讨其种植方法与生态效益。梳理完毕后,可以着手探讨竹荪露生栽培:生态种植新趋势。

在福建省古田县,一场以竹荪露生栽培为核心的生态种植革命正在悄然兴起。这里,农民们不再依赖传统的棚架栽培,而是采用露天生料仿野生栽培的方法,让竹荪在自然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竹荪,被誉为“山珍之王”,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得它成为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食材。而古田县的农民,正是凭借这一优势,通过创新栽培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露天生料栽培竹荪,探讨其种植方法与生态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古田县的农民在原料处理上独具匠心,他们会将原料与中草药液浸泡,从而有效杀菌消毒,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竹荪的品质。

在畦床整理方面,农民们会提前7~10天翻土整理,确保畦床宽50~6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为竹荪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堆料播种与发菌管理:精细操作,确保成活

竹荪的播种采用二层料一层菌种的播种法。先将培养料混合,加清水110%,集成料堆,让水分渗透物料基质。堆料播种时,将2/3的培养料铺放在畦床上,再把竹荪菌种掰成块状,撒播于培养料上并按压,使菌种与料密接。最后,将1/3的料铺放上面,并按压料面。

在发菌管理方面,农民们会密切关注菌丝的生长情况,确保菌丝健康生长。经过30~40天的培养,菌丝不断增殖,吸收大量养分后形成菌索,并爬上覆土表面,不久菌索尖端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很快形成菇蕾。

出菇期,农民们会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时进行喷水、覆土等管理工作。当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晴天、干燥天蒸发量大多喷,阴雨天不喷,确保长好菇。

竹荪当天采收,当天用机械脱水烘干,隔夜加工变质,鲜干品比例为8∶1。干品反潮力极强,应及时用双层塑料袋包装,并扎牢袋口,防止受潮变质,降低商品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8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