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白鲢多栖息于池塘中上层,非底部活动

最近走访了几个养殖基地,发现不少人对白鲢的习性存在误解。比如有人担心池底淤泥堆积会影响白鲢生长,但实际上,这种鱼的日常活动范围根本不在底层。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整理了一份关于白鲢活动水层的观测记录表:

时间段 表层活动占比 中层活动占比 底层活动占比
清晨(5-7时) 72% 25% 3%
正午(11-13时) 38% 60% 2%
傍晚(17-19时) 65% 32% 3%

活动规律与投喂策略的关联

在湖北某养殖场的跟踪调查中发现,采用传统全池撒料方式的池塘,饲料利用率仅有55%左右,而根据活动水层调整投喂位置后,利用率提升至83%。具体操作是将投料区设置在离岸3-5米的中上层水域,这个区域正好对应白鲢最活跃的摄食空间。

有个典型案例值得参考:某养殖户在直径20米的圆形池中,通过安装悬浮式投料装置,配合定时定点投放,使单位面积产量从每亩800斤提升到1200斤。这个改进方案的关键在于掌握了白鲢垂直移动的规律——晴天正午会下潜到1.5米左右水层避暑,此时适当增加中层投喂量效果显著。

混养模式的优化方案

传统四大家鱼混养模式中,白鲢常被简单归类为"滤食性鱼类",其实这种认知需要更新。实际测量数据显示,在藻类丰度低于15万个/升的水体中,白鲢的天然饵料摄入量仅能满足40%的能量需求。建议采用阶梯式补饲方案:

水温范围(℃) 人工饲料占比 投喂频次
15-20 30% 2次/日
20-25 45% 3次/日
25-30 60% 4次/日

水质管理的特殊要求

由于白鲢的活动特性,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实测数据显示,在2米深池塘中,表层溶氧量可能达到8mg/L,而底层仅有3mg/L。建议采用立体增氧系统,将纳米增氧盘悬挂在1米水深处,这样既能满足白鲢需求,又不影响底层鱼类。

白鲢多栖息于池塘中上层,非底部活动

有个反面案例值得警惕:某养殖场使用传统底部增氧,结果导致白鲢集群在增氧盘上方2米范围活动,造成局部密度过高。后来改为中层增氧配合水面推流,鱼群分布均匀度提升了70%,饵料系数从1.8降到1.5。

白鲢多栖息于池塘中上层,非底部活动

病害防控的注意事项

白鲢的竖鳞病发病率与水体透明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跟踪统计发现,当透明度持续低于25厘米时,发病率会从常规的5%骤增至18%。建议通过定期补充硅藻维持透明度在35-40厘米,这个区间既能保证光合作用,又可抑制病原菌繁殖。

白鲢多栖息于池塘中上层,非底部活动

在江西某养殖基地,采用生物调控法处理这个问题:每立方米水体投放0.5克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配合每周补充20ppm的腐殖酸钠。三个月后检测显示,有害菌群数量下降63%,而白鲢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22%。

捕捞技术的改进方向

传统拉网捕捞效率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光诱技术解决。实验数据显示,在夜间使用波长450-500nm的蓝光照射水面,能使90%以上的白鲢聚集在50平方米范围内。某合作社采用此法后,单网捕获量从300斤提升到800斤,鱼体损伤率由15%降至3%。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运输环节的溶氧控制要根据白鲢的呼吸特点调整。实测表明,当运输水体溶氧维持在6mg/L时,虽然高于常规标准,但白鲢的应激反应指数反而降低40%。这是因为其鳃耙结构特殊,需要更高溶氧才能保持正常呼吸节律。

在参观江苏某现代化渔场时,发现他们采用动态水位调控法:每天早晚各调整一次水位,使白鲢始终处于最适合的水压环境。具体操作是清晨降低水位20厘米刺激摄食,傍晚升高水位30厘米促进代谢。这种方法使养殖周期缩短了18天,且肥满度提高0.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