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对虾白便防治:稳定生长

关于对虾白便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最近走访多个养殖场时发现,白便现象已成为困扰养殖户的突出问题。尤其在水温超过28℃的夏季,发病率可高达40%-60%。一位从业十年的老师傅提到,去年他的池塘因白便导致产量直接减少三成,虾体规格也比往年小15%左右。

水质参数与白便发生率的关系

通过对比12组不同水质的池塘数据,发现氨氮浓度超过0.5mg/L时,白便发生率显著提升。具体参数关联如下:

指标安全范围风险阈值白便发生率
水温28-30℃>32℃↑35%
pH值7.8-8.5<7.5或>9.0↑50%
溶解氧≥5mg/L<3mg/L↑42%
氨氮≤0.3mg/L>0.5mg/L↑68%

饲料配方的改良实践

在漳州某示范基地的试验显示,添加2%的复合益生菌(含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后,肠道绒毛长度增加18μm,饲料转化率提升12%。具体调整方案:

阶段蛋白含量脂肪比例投喂频率
幼虾期38%-40%5%-6%4次/日
中后期34%-36%7%-8%3次/日

需特别注意:过量投喂会导致残饵腐败,实测每增加10%投喂量,池底硫化氢浓度上升0.2mg/L。

微生物调控的关键节点

对虾白便防治:稳定生长

在海南某大型养殖场的案例中,采用“双菌联用”策略收效显著:每周交替使用地衣芽孢杆菌(5g/m³)和乳酸菌(3g/m³),使水体弧菌数量稳定在500CFU/mL以下。值得注意的是,补菌后需保持曝气2小时,否则菌群沉降率可达40%。

对虾白便防治:稳定生长

日常管理的三个盲区

①换水节奏:某养殖户因连续三天换水量超30%,导致虾苗应激性白便暴发。建议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20%,且避开正午高温时段。
②底质监测:使用专业探底器检测发现,池底10cm处氧化还原电位低于-150mV时,白便风险激增。
③生物防控:混养罗非鱼(密度200尾/亩)可减少残饵堆积,实测降低池底有机物23%。

案例:湛江养殖场的综合方案

该场去年采用“稳水+控料+菌群”三联动模式:
- 每日分6次投喂,单次投喂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 安装在线监测系统,pH波动控制在±0.2范围内
- 每5天补充复合菌剂(含硝化菌+光合菌)
实施后白便发生率从52%降至9%,亩产提高280斤。

对虾白便防治:稳定生长

关于预防性用药的争议

某研究所的对比试验显示,定期使用中草药制剂(如穿心莲提取物)的池塘,虽能降低15%发病率,但虾体生长速度减缓8%。建议仅在周边区域暴发疫情时,按0.5g/kg饲料的剂量短期添加。

特殊天气应对策略

台风过境后的跟踪数据显示,连续阴雨超过72小时,水体总碱度下降超50mg/L的池塘,白便发生率是正常天气的2.3倍。应对措施包括:
①提前储备熟石灰(用量50kg/亩)
②雨前泼洒维生素C(200g/亩)
③开启底增氧设备,保持中层溶解氧>4mg/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4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