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稻穗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病症和发病规律,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水稻稻曲病,危害病症,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曲病,又称生谷花、青粉病、绿黑穗病、伪黑穗病等,是由稻绿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侵害稻穗,导致产量下降,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1.稻曲病会导致稻粒形成稻曲,影响稻米品质,降低水稻产量。
1.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施肥及气候条件等关系密切。
2.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3.稻曲病主要在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侵染,此时防治效果最佳。
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提高稻株的抗病能力。
3.适时灌溉,保持稻田水分适宜,减少病害的发生。
2.亩用43%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40-50千克喷雾防治。
五、案例分析年份 | 地点 | 防治措施 | 防治效果 |
---|---|---|---|
2020 | 安徽省休宁县 |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时灌溉、化学防治 | 稻曲病发病率降低80%,产量提高15% |
以上案例来源于2020年安徽省休宁县水稻稻曲病防治实践,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了稻曲病的发生率,提高了水稻产量。
摘要
2. 发病规律
稻曲病菌以菌核或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7-8月产生子囊壳,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嫩器官,导致谷粒病害。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控制施肥时间,避免水稻出穗后生长过旺。
改善栽培环境: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生物防治:利用井冈霉素、三环唑、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等复配方法防治。
以下为近年来的实际案例:
地点:安徽省休宁县 时间:2022年6月 问题描述:某农户种植的水稻在孕穗期出现稻曲病症状,导致减产约30%。经调查,发现原因是氮肥使用过多,导致稻株生长过旺,抗病力减弱。
防治措施:调整施肥方案,降低氮肥用量,并使用戊唑醇悬浮剂进行防治。
四、未来展望
因为气候变化和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稻曲病的防治形势愈发严峻。未来,应加大科研力度,培育抗病品种,优化栽培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