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鳜鱼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病害,需加强防控

疾病发生已成为发展鳜鱼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在鳜鱼养殖过程中,较常见的、造成危害最大的几种疾病包括:鳜鱼病毒病、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和寄生虫病等。导致鳜鱼病害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致病因素是环境恶化、机体抵抗力下降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鳜鱼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等。

鳜鱼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病害,需加强防控
鳜鱼非寄生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包括病毒病、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败血症。特别是近年来的暴发性出血病,对鳜鱼养殖危害极大,终年可见。一般多发于水温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期水温为28~35℃。4~10月为流行季节,6~9月份为高峰期。

防治方法

使用水体净化剂净化水后,再施用消毒剂,如二氧化氯,浓度为每亩水面用3千克,每天1次,病情轻时连用2天,严重时用3-4天,效果较佳。

每亩水面用1.5-3.0千克五倍子煮水15分钟后全池泼洒。

用土霉素或氟哌酸制成药饵投喂饵料鱼,连喂4-6天。

疾病名称 症状
白皮病 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尾鳍末端发白,蔓延扩大后,使背鳍和臀鳍间的体表呈白色,尾柄全部皮肤腐烂。
烂鳃病 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变黑,鳃丝出血,鳃丝末端腐烂;常附有污泥和黏液,并继发感染其它细菌性病害。
肠炎病 腹部膨大,仁色变黑,肛门外突红肿,剖开鱼腹见肠道充血。
出血性败血症 病鱼体表有分散的出血斑,腹部皮下出血,肝脏有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灶。
赤皮病 病鱼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背鳍和腹鳍全部充血,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鳜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发病率高,流行严重,并可造成大批死亡。养殖者需引起高度重视,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鳜鱼细菌性疾病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了解其种类、症状、防治方法对于养殖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养殖效益。

疾病,如同潜伏的阴影,时刻威胁着鳜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在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尤为常见,如烂鳃病、败血症等,它们不仅影响鱼只的生长,更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深入剖析鳜鱼细菌病防控的实际案例,为养殖户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病害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因为鳜鱼养殖规模的扩大,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上升。以烂鳃病为例,它通常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表现为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会导致鱼只死亡。败血症则是由多种细菌引起,如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症状包括体表出血、内脏器官坏死等。

鳜鱼细菌性疾病是常见病害,需加强防控
二、案例分析与防控措施 案例背景

某养殖场饲养的鳜鱼出现大量死亡,经诊断,主要病因为细菌性败血症。养殖场共有鳜鱼10000尾,其中约3000尾出现症状,死亡率达30%。

1. 紧急处理:立即对病鱼进行隔离,减少交叉感染。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浓度为每亩水面3千克,每天1次,连用3-4天。

2. 药物治疗:使用土霉素或氟哌酸制成药饵投喂,用量为1.5-2.0克/千克饵料,连喂4-6天。

4. 加强管理: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鱼只免疫力;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稳定。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针对鳜鱼细菌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要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最后,要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鱼只的免疫力,从源头上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未来展望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鳜鱼细菌病的防控手段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高效、环保的防控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鳜鱼养殖业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