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池套养鳜鱼成活率低,原因复杂
提高蟹池套养鳜鱼成活率的四点建议河蟹养殖池套养鳜鱼是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近几年重点推广的套养品种。一方面鳜鱼捕食蟹池中的野杂鱼虾以提高河蟹饲料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养成的鳜鱼可有效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但有部分养殖户没有掌握套养的技术要点而盲目实施套养。
导读:池塘河蟹套养鳜鱼苗,导致鳜鱼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药物清塘不彻底、放苗地点水位太浅、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
有些养殖户购买的鳜鱼夏花规格偏小,体长3~5厘米,这样的鳜鱼小苗适应性和摄食力都很弱,成活率也比较低。建议套养的鳜鱼苗种体长应在5厘米以上,体长10厘米以上的鳜鱼苗成活率更高,另外根据池塘中野杂鱼、虾的数量合理确定鳜鱼的放养密度,一般10~15尾/亩。
原因分析原因 | 对策 |
---|---|
药物清塘不彻底 | 清塘时要彻底清除塘底杂物,使用高效消毒剂进行全面消毒。 |
放苗地点水位太浅 | 确保放苗地点水位适宜,避免因水位过低导致鳜鱼苗死亡。 |
塘中水草密度太大 | 合理控制水草密度,保持水草与水体的平衡,避免水草过多影响水质。 |
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 | 选择适宜规格的鳜鱼苗种,确保其成活率。 |
病害和用药不当 | 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苗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 |
溶氧不足 | 确保池塘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安装微孔增氧等设备改善池塘溶氧状况。 |
食物不足 | 在放养鳜鱼苗种前,可在蟹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家鱼夏花等,或者放养部分鲫鱼和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为鳜鱼提供适口的饲料。 |
鳜鱼发生病害也是导致成活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再加上鳜鱼对许多药物都比较敏感,池塘用药不当也会导致鳜鱼大量死亡。建议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苗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良水质达到降低鳜鱼发病率的目的。
鳜鱼对溶氧要求较高,而许多养殖户的塘口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池底淤泥偏多、水质恶化等情况,常造成溶氧不足导致鳜鱼缺氧死亡。套养鳜鱼的池塘要求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在养殖过程中,除采取加水、换水的方法调节水质外,还要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另外有条件的养殖户也可通过在池塘中安装微孔增氧等设备改善池塘溶氧状况。
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套放鳜鱼以增加池塘养殖的效益,这是在几年前就大力推广的项目,然后到今天有些养殖户还反映其所套放的鳜鱼成活率比较低。根据对多个养殖户的具体情况调查,现将鳜鱼成活率低的原因如下。
鳜鱼是凶猛鱼类,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如果池塘中适合鳜鱼捕食的鱼、虾数量太少,很可能会引起鳜鱼自相残杀,这也势必影响其成活率。建议在放养鳜鱼苗种前,可在蟹池中放养一定数量的家鱼夏花等,或者放养部分鲫鱼和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为鳜鱼提供适口的饲料。
蟹鳜共养优势凸显,养殖效益双丰收
选择优质苗种:购买体长5厘米以上的鳜鱼苗种,确保其适应性和摄食力更强。
合理确定放养密度:根据池塘中野杂鱼虾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0~15尾/亩。
注重水质管理:定期使用生石灰和生物制剂改善水质,确保溶氧充足。
预防病害发生: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为鳜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实践案例:淮安养殖户的蟹鳜共养成功之路淮安市某养殖户,今年尝试了蟹鳜共养模式。在精心挑选优质苗种、科学管理水质和预防病害的基础上,其养殖的鳜鱼成活率达到了90%。这一成果不仅让他对蟹鳜共养技术充满信心,也为其他养殖户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未来展望:蟹鳜共养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因为蟹鳜共养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未来这一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普及。它不仅能够帮助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