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鹧鸪饲养管理需注意温度、湿度、饲料等关键因素
在养鹧鸪的过程中,雏鹧鸪的饲养管理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鹧鸪的健康成长,更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
温度是雏鹧鸪生长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出雏后的前几天,应保持温度在38℃左右。因为时间的推移,温度需要逐步降低,一般每过一周,降低2-3℃左右,直到达到室温。
周龄 | 温度 |
---|---|
1-2周 | 38℃ |
3-4周 | 34-36℃ |
5-6周 | 32-34℃ |
6周后 | 室温 |
在控制温度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否则会直接影响鹧鸪的健康成长。
1周龄内:湿度应控制在65%-70%;
2周龄:湿度应控制在60%-65%;
3周龄后:湿度应控制在55%-60%;
保持适宜的湿度,可以有效防止鹧鸪感染疾病。
合理的饲料是雏鹧鸪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1周龄:饲喂全价粉料或破碎料;
2-3周龄:可添加适量青饲料,如青菜、牧草等;
3周龄后:以粗饲料为主,适量添加精料;
在饲料的选择上,要保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同时,要定期更换饲料,避免饲料变质。
光照对雏鹧鸪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1-2周:光照时间控制在18-20小时;
2-3周:光照时间逐渐缩短至16-18小时;
3周后:采用自然光照,每天保持12小时左右。
光照强度保持在10-20勒克斯即可。
雏鹧鸪出生后的第一天,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素,预防肠道感染。以后可根据需要定期更换饮用水。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清扫鸡舍,保持清洁卫生;
注意观察鹧鸪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注意疫病预防,做好疫苗接种等工作。
要成功养殖雏鹧鸪,关键在于掌握好温度、湿度、饲料、光照、水质等关键因素。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相信您一定能收获健康、成长的鹧鸪。
一、鹧鸪养殖环境与设备在鹧鸪养殖过程中,环境与设备的适宜性至关重要。比如,育雏室的温度应保持在36-38℃,湿度控制在50-70%,确保雏鸪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雏鹧鸪的生长环境、饲料选择、饮水管理和光照管理都是育雏阶段的关键。例如,出壳当天饮水要加0.02%土霉素,以防胃肠感染,15-20日龄雏鸪用新城疫II系弱毒苗滴鼻,45-50日龄时再用新城疫II系弱毒苗做第2次滴鼻。
三、鹧鸪应激反应及应对策略鹧鸪胆小易惊,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因此,从出壳后30小时内,就要对其进行应激因素刺激训练,培养其适应能力。同时,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避免或消除各种应激因素,保持场内安静,以免影响鹧鸪的生产力。
笼育鹧鸪可以使用普通养鸡笼,四周和笼顶安装上网眼为1.0厘米×1.0厘米的铁丝网,笼底用0.5厘米×0.5厘米的铁丝网。而平养则可以选择背风向阳的房屋作为育雏舍,最好是水泥地面,便于清扫、消毒。
光照时间和强度对鹧鸪的采食、饮水和生长都有很大影响。例如,1周龄内实行21-23小时光照,强度为15-20勒克斯。从第8天起每天减少1小时光照直至10小时,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至第3星期末可以停止人工光照,采取自然光照。
饲养密度过大不仅影响生长,且易导致啄癖。10日龄内的雏鸪为40-50只/平方米,10日龄至4周龄为30只/平方米,5-8周龄为20-25只/平方米。合理控制饲养密度,有助于提高鹧鸪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鹧鸪同鸡一样要进行断喙,以减少啄羽、啄眼、啄肛等恶癖。断喙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将鸪嘴断裂,更不要断掉舌头。断喙前后1-3天在饲料中增加适量维生素,可减少应激反应。
饲料管理是鹧鸪养殖的关键。要选择适合鹧鸪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例如,在育雏阶段,应使用全价碎屑料,保证雏鸪的营养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