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母猪繁殖效率,优化养殖策略
母猪繁殖效率的重要性
母猪繁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规模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它是将母猪潜在的生物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规模养猪场综合生产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
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是规模养猪场的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一项根本措施。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结构为一二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的30%~35%,3胎-7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
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母猪妊娠的饲养管理目标有双重要求。一方面既要保证母猪良好的营养储备,减少泌乳期间的体重损失,保持其繁殖期间良好的体况;另一方面又要使母猪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胚胎的生长与发育。
增加产仔数的措施
母猪产仔数特别是活仔数是养猪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产仔数的遗传力很低,一般在01~02之间,所以,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很小,而受温度、胎次、营养、配种方法、公猪精液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较大。
控制猪舍温度
根据实践,高温对母猪繁育有不良影响,胚胎死亡和温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后备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7℃-20℃,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1℃-15℃。
遵循合理的胎次结构
一般第1胎产仔数少,第2胎开始逐渐增加,第四五胎产仔数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从第8胎开始降至平均数以下。
利用杂种优势
利用杂种优势窝产仔性状典型地表现出低遗传力和高杂种优势,所以利用杂交提高窝产仔数是当今普遍采用的办法。
适时配种
适时配种对于获得较高的窝产仔数至关重要。待母猪发情征兆明显,允许公猪爬跨或人工测试不动或见到公猪不走动,之后12小时再复配一次,一般都会取得较好配种效果和较高产仔数。
实施早期断奶
一般经产母猪在产仔后21天~28天断奶较为合适。此时断奶,对母猪膘情和下一窝产仔数影响较小,且对仔猪的不良刺激也较小。
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流产
临产母猪转群或轻胎母猪并圈后,要细心观察,精心管理,如发现流产征兆或对有流产史的母猪注射黄体酮。
注射促排2号
采用LRH-A2处理母猪,能促进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卵,从而提高受胎率,增加产仔数。
加强母猪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
维生素、微量元素尽管需要量很小,却是维持母猪健康、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且在母猪的繁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
有计划调整生产母猪的品种结构和年龄结构,及时将优质后备猪补充进去,保持合理健康的母猪群体结构。
控制繁殖障碍疾病,严防疾病传入
规模化养猪场要采取自繁自养,严防繁殖疾病的传入。从外地猪场引进种猪须严格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保购进种猪的健康水平。
预测与验证
通过优化养殖策略,预计母猪繁殖效率将提高30%以上。欢迎广大养殖户用实际体验验证这一观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