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陂区绿肥种植历史悠久,现状丰富
湖北黄陂区的绿肥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古代。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黄陂区的绿肥种类和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绿肥是农业生产上传统的有机肥源,对于提升耕地地力、土壤改良和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黄陂区积极推进绿肥种植的复兴。
年份 | 恢复种植绿肥面积 | 实施地点 | 主要成效 |
---|---|---|---|
2020年 | 2.5-3 | 前川、祁家湾、罗汉等9个街26个行政村 |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提高农作物单产 |
2021年 | 3.5-4 | 全区范围内 | 建立和完善秋冬绿肥发展的新机制,探索耕地地力提升模式 |
2022年 | 4.5-5 | 全区范围内 | 提高耕地质量,降低化肥施用量,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
黄陂区农业局局长王和平在调研杨垸村后表示:“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这充分说明了绿肥种植对于耕地地力提升的显著效果。
进一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推广绿肥种植新技术,提高绿肥产量和品质。
发展绿肥加工产业,提高绿肥附加值。
加强绿肥种植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黄陂区的绿肥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现状和巨大的未来潜力。通过不断努力,绿肥种植将为黄陂区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湖北武汉黄陂区的广袤田野上,一种古老的种植智慧正在焕发新生。紫云英,这一豆科植物,不仅以其独特的固氮能力为土壤注入活力,更在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紫云英,作为一种一年生豆科植物,其生物固氮量高达每亩6~8公斤。它不仅富含养分,还能通过测点分析,实现亩均鲜草产量1700公斤以上。当这些鲜草被还田时,相当于为土壤投入了大量的氮、磷、钾,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降低了成本。杨垸村六队生产队长梅玉田的实践证明,通过种植紫云英,中稻施肥量减少了30%以上,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紫云英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还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用紫云英制作花茶,每公顷产量可达70~80公斤,收入约1.5万元;制作花茎茶,产量更高,每公顷收入约0.9万元;而制作干菜,每公顷产量约150公斤,收入约0.3万元。这样的经济效益,无疑激发了农民种植紫云英的积极性。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紫云英种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民用地养地意识的薄弱、品种单一、价格波动等问题。对此,建议政府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障种子供应,将绿肥种植纳入政府补贴,以推动这一传统智慧的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黄陂区将继续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让古老的紫云英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新的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