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白洋淀藻型淀泊生态调控,放流青虾近5000万尾

水质,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的重中之重。曾经的白洋淀,承受着口渴与污染的双重压力。如今,因为生态补水和淀泊生态水文过程的合理调控,白洋淀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白洋淀藻型淀泊生态调控,放流青虾近5000万尾
水城共融,白洋淀生态画卷再现

夏季的白洋淀,芦苇随风轻摆,荷花盛开着点缀着湖面,一幅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7月15日上午,在河北省农业厅渔政处的监督指导下,保定市畜牧水产局与安新县水产部门的工作人员,将4830万尾青虾成功放流至白洋淀。

据了解,这次增殖放流是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藻型淀泊生态调控”工程的关键环节。放流地点选在水域开阔、水质优良、适宜虾类生长的地方,如前塘、后塘、泛鱼淀等白洋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白洋淀曾经面临的口渴与污染,如今已得到有效缓解。近年来,雄安新区坚持治污和修复并重,全力推进清河补水行动。一方面清理整治河道,防止污染下泄;另一方面,实施生态补水,保障淀区生态用水。

数据显示,自从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后,白洋淀的水质逐年改善。据当地居民介绍,以前这里水质较差,如今鱼虾成群,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为了保护和补充白洋淀的渔业资源,安新县多次实施增殖放流,向适合放流的水域放流河蟹、草鱼、鲤鱼、鲫鱼、青虾等多种淡水产品。此次青虾增殖放流,对白洋淀渔业资源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年份 放流数量 放流地点 投放鱼种
2018 2000万尾 前塘、后塘 草鱼、鲤鱼
2019 1800万尾 泛鱼淀、鲥睺淀 河蟹、鲫鱼
2020 4800万尾 捞王淀、大麦淀 青虾、草鱼

回顾完白洋淀藻型淀泊生态调控,放流青虾近5000万尾,生态修复新举措。的内容,下一步是青虾放流,白洋淀生态修复新实践。

白洋淀藻型淀泊生态调控,放流青虾近5000万尾

在安新县水产部门的全力配合下,保定市农业局于白洋淀水域展开青虾增殖放流。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投放超过4000万尾体长1厘米以上的青虾苗种。放流地点包括前塘、后塘、泛鱼淀、鲥睺淀、捞王淀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及实验区水域。增殖放流前,安新县渔政部门对放流水域进行了彻底清理,确保放流苗种质量符合要求。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已从污染治理为主转向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并重,进而向生态修复为主转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专家指出,要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必须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生态修复等工程。

人民网北京5月2日电4月下旬的白洋淀展现出一幅别样的美景。雄安新区设立4年来,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稳妥推进,唐河污水库污染土壤实现安全处置,常态化生态补水持续实施,淀区水质由2017年劣V类提升至IV类标准。一幅水城共融、疏密有度的白洋淀生态画卷,仿佛铺展在人们眼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