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技术

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引发关注

举报上海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图片来自网络。搜生活+关注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昨天,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获悉,今年春夏上海长江口出现大批中华鲟幼鱼,数量为往年的数倍,也是10多年来之最。

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引发关注

“葛洲坝修建之前,中华鲟的产卵地在金沙江。葛洲坝修建之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面产卵。”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长江水产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长期监测葛洲坝下产卵场的产卵活动,近2年科研人员没有发现中华鲟产卵,去年上海长江口没有发现中华鲟幼鱼。今年4月16日,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口长兴岛东北侧部、长江大桥以东3.5公里处监测到一尾野生中华鲟幼鱼。往年上游秋季繁殖的中华鲟幼鱼洄游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时间通常在次年5月中上旬,这次监测到的时间在4月中旬。

在科研工作者担忧中华鲟可能绝迹之时,今年春夏之交,大量中华鲟幼鱼总算出现在长江口附近。据新闻晨报9月16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

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均已绝迹。中华鲟一般在每年的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第二年春季游到长江口,3个月之后游入大海。

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在葛洲坝坝下产卵场均未监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而今年春季,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长江口监测到...

原标题: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食卵鱼肚剖出402颗中华鲟受精卵 证实自然繁殖葛洲坝下监测到野生中华鲟产卵 连续三年监测无果中华鲟唯一产卵...

目前,葛洲坝至上海长江口长江沿线的湖北、江苏、上海等地,包括东海水产研究所在内的多家渔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正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组织下全力寻找原因,拉网式寻找这批幼鱼的产卵地。

新华网宜昌9月23日电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今年春夏上海...

在通过形态学研究确认监测到的幼鱼是中华鲟的基础上,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遗传背景,进一步确认长江口出现的该鱼群为中华鲟幼鱼。但这批幼鱼的产卵地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长江口,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江段,近期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何?因为这里出现了大量的中华鲟幼鱼,数量之多为近十年来之最。这是我国水产科研人员长期监测的结果,也是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

长江口现大量中华鲟幼鱼,引发关注

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不仅是珍稀物种,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生物。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鲟的数量急剧减少。只是,今年春夏之交,长江口突然出现了大批中华鲟幼鱼,这无疑给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带来了希望。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幼鱼,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对长江口进行了全面监测。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他们确认了这些幼鱼的身份,并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中华鲟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华鲟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捕捞;科研机构加强研究,提升保护技术;公众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守护长江生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华鲟的春天持续下去。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中华鲟数量的增加,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生态的复兴即将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长江的明天而奋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