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花卉

智能现代化养猪场建设方案,旨在解决传统养猪业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

养猪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养猪业的低效率、高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而智能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

智能现代化养猪场建设方案,旨在解决传统养猪业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 万头生猪养殖工程和万亩生态农业工程建设
建设单位 兰州龙华实业集团
法人代表 李凯
建设地点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桥乡
建设性质 新建项目
技术依托单位 江西正邦集团
二、创办条件

有充足的场地——较平整或略带缓坡的山湾地约3.3公顷。

交通便利——日进饲料10吨,周进饲料70吨。

有充足可消纳猪粪便的土地资源——周围有农田、果园或渔塘80公顷。

有方便的饲料来源——日进饲料10吨,周进饲料70吨。

有充足的电源和水源——装机容量70~100千瓦,日用水量150~250吨。

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日销生猪30头、周销生猪210头。

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拥有配种、兽医、饲养等专业技术人员。

有足够的资金——约投资1350万元。

三、猪舍建筑考虑的因素

冬暖夏凉,舍顶要有一定的厚度,隔热性好。

猪舍方向最好东西走向、背北向南,以利于采光。

猪舍建筑要考虑通风、保温、防潮等因素。

四、生产规模

年出栏瘦肉型猪1万头,常年存栏0.6万头,年饲养量1.6万头。

五、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技术措施

选择优秀的杂交组合,瘦肉率达60%以上。

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提供优质平衡日粮。

实行仔猪28~35天早期断奶。

六、场内总体布局

场内生产区、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内料道、粪道分开。

生活区建在生产区上风头,生产区从上至下各类猪舍排列依次为:公猪舍、母猪舍、哺乳母猪、仔猪舍、育肥猪舍。

兽医室及病猪隔离舍、解剖室、粪便场在生产区的最下风向低处。

饲料加工调制间在种猪舍与肥猪舍之间。

场门口、生产区门口建有消毒池,与门口等宽,长度不少于出入车轮周长的1.5倍,深度15~20厘米。

规模化养猪场在生产区门口要建有专用更衣室、紫外线消毒间及消毒池等。

强化饲养管理,抓好防疫消毒工作。

健全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各项防疫措施。

控制各生产、生活区人员流动,做好人员、车辆、工具的消毒工作。

自动化设备维护不及时。

人员培训不足。

十、结论

智能现代化养猪场的建设,是养猪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养猪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选址与规划:打造生态养殖新典范

在甘肃白银市平川区黄桥乡,甘肃龙华正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以其万头生猪养殖工程和万亩生态农业工程,书写着智能养猪的绿色篇章。选址上,他们遵循了地形地势、交通便利、水源电源等综合因素,确保了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场地面积达3.3公顷,其中饲养生产区占地面积超过1公顷,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合理分区。

技术创新:智能养猪场解决方案的实践应用

该公司的智能养猪场解决方案,结合了半自动化或自动化设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对生猪的精准饲养。通过连接料、水、粪、环等设备,集成外部传感器和机器人,收集并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提升养殖效率。以云南地区的阿里云行业解决方案为例,该方案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改造了传统的猪场管理模式,实现了设备的联网化、数据的智能化和业务的无人化。

智能现代化养猪场建设方案,旨在解决传统养猪业效率低、污染重等问题
环保与防疫:绿色高效的双重保障

在环保方面,猪场的污染物主要采取堆积发酵消灭有害微生物后供应给附近农田、果园及渔塘作肥料,既促进了粮食、经济作物和渔业的发展,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防疫方面,场内生产区、生活区分开,生产区内料道、粪道分开,并设有消毒池、更衣室、紫外线消毒间等设施,确保了猪只的健康和养殖环境的清洁。

饲养与管理: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益

饲养管理上,甘肃龙华正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仔猪28~35天早期断奶,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数、年产仔数和出栏数,并有利于控制疾病。同时,健全卫生消毒制度,落实各项防疫措施,严格、科学地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确保猪场的健康安全。

未来展望:智能化养猪引领行业新趋势

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智能化养猪场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智能化养殖与生态友好发展。未来,科技企业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先进的科技设备和解决方案,推动养猪业的转型升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智能化养猪产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更多的养殖场实现绿色、高效、智能的养殖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5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