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锈病是真菌性病害,严重威胁向日葵产量
向日葵锈病,这种真菌性病害,对向日葵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主要危害叶片,影响向日葵的正常生长。
症状 | 描述 |
---|---|
性子器与锈子器 | 叶面上出现不规则圆形的褪绿色黄斑,斑周边浸润状,病斑平展或稍凹,直径约0.3~0.6cm。 |
针尖大小的点状物 | 在叶表黄斑的中央很快散生出一些针尖大小的点状物,即本病的性子器时期。 |
橘黄色似杯状或碗状的锈子器 | 在性子器相应的叶背病斑上产生许多橘黄色似杯状或碗状的锈子器。 |
这些症状在发病初期并不明显,但因为病情的发展,会逐渐显现出来。
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向日葵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前期管理,及时中耕,合理施用磷肥
药剂拌种:用2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干拌50kg种子,可减轻发病
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控制向日葵锈病的蔓延,保障向日葵的产量。
发病规律向日葵锈病的发生与上年累积菌源数量、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特别是幼苗和锈孢子出现后,降雨对其流行起有重要作用。
在温暖地区,病菌在多年生向日葵或菊芋上以菌丝越冬,越冬后繁殖进行再侵染。
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萌发后也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向日葵叶片遭受锈病侵袭,初见症状时,叶面浮现不规则形淡绿斑点,边缘呈浸润状,病斑平展或略微凹入,直径大致介于0.3至0.6厘米之间。不久后,病斑中心出现细针头大小、锈色的突起,即锈孢子器,标志着病原体的繁殖开始。
为了减轻锈病对向日葵的影响,一种有效的措施是药剂拌种。具体方法为,取2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与50千克种子混拌。这样的处理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真菌性病害如锈病,在向日葵流行期可能导致大幅减产。叶片、叶柄、茎秆、葵盘都可能受到感染。发病初期,感染部位出现少量孢子堆,因为病情加剧,孢子破裂并释放出褐色粉末,后期更可能出现黑色粉末。
锈病对向日葵影响显著。流行年份可能导致减产40%至80%。防治策略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前期管理,如及时中耕、合理施用磷肥等。
防治锈病时,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隔15天左右重复施药1至2次,效果显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