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中华鲟鳃霉病是一种由鳃霉引起的鱼类疾病

年份 放流数量 人工养殖后备亲鱼数量
1997年 约5万尾 部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致力于长江生态保护,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通过人工养殖获得,旨在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只是,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能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

中华鲟鳃霉病是一种由鳃霉引起的鱼类疾病

中华鲟作为一种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自金沙江以下至河口江段。它们在每年6至8月进行溯河生殖洄游,翌年10至11月在长江上游江段产卵,产后即降河返回海洋育肥。只是,中华鲟面临的威胁并不只有繁殖问题,鳃霉病就是其中之一。

中华鲟鳃霉病的现状

鳃霉病是一种由鳃霉引起的鱼类疾病,严重威胁中华鲟的生存。病中华鲟体弱,不摄食,鳃黏液及上皮增生,常附有脏物。严重时,鳃丝苍白溃烂,导致病中华鲟呼吸困难。轻压鳃部,流出带脏物的血色黏液,鳃小瓣外观常红白相间。此外,该病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肝、肾脏肿大。

鳃霉病在各种养殖中华鲟均可发生,主要在低水温期发生,流行高峰季节为1至3月,一般水温20℃以下时发生,往往呈急性病,1至2天会大量死亡。广东、广西、湖北、浙江、江苏、辽宁等省均有流行。

鳃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病原是鳃霉。鳃霉寄生在鱼的鳃上,通过孢子与鳃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形态和致病机理表明,鳃霉在感染部位繁殖并向周围组织扩散,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缺氧。

病鱼不吃食,游动缓慢,鳃出血或失血,点状出血。鳃上黏液增多,部分发白并呈坏死、腐烂脱落。呼吸困难,淤血鳃瓣,鳃丝折断。这些症状表明,鳃霉病对鱼类的危害极大。

防治措施

保持养殖水温在20℃以上,及时治疗寄生虫及细菌引起的鳃创伤。

在流行季节,定期检测水质,确保水质清洁,避免有机质含量过高。

合理投喂,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避免营养不平衡导致的机体病变。

加强疾病监测,一旦发现病鱼,立即隔离治疗。

中华鲟鳃霉病对中华鲟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通过科学养殖、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治,才能确保中华鲟的生存和发展。

在长江水系中,中华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只是,近年来,中华鲟鳃霉病的肆虐,让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探寻解决方案,我们深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探析这一问题的症结与对策。

中华鲟鳃霉病是一种由鳃霉引起的鱼类疾病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以某地一家养殖场为例,该场曾因鳃霉病导致中华鲟大量死亡。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包括改善水质、调整饲料、使用抗真菌药物等,成功控制了病情,减少了损失。

面对中华鲟鳃霉病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科研力度,提高防治水平。要加强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深入了解病原、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等。要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降低养殖密度,改善养殖环境。最后,要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型防治手段,为中华鲟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有信心,通过科技的力量,让中华鲟在长江中重获生机,延续这一古老物种的传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