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叶蝉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防治需采取综合措施
黑尾叶蝉,又名黑尾浮尘子,是同翅目、叶蝉科的一种害虫。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尤其以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为重。黑尾叶蝉不仅直接危害水稻,还会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黑尾叶蝉的雄虫额唇基区为黑色,前唇基及颊区为淡黄绿色;雌虫颜面为淡黄褐色,额唇基的基部两侧区各有数条淡褐色横纹,颊区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两性均为黄绿色。小盾片黄绿色。前翅淡蓝绿色,前缘区淡黄绿色,雄虫翅端1/3处黑色,雌虫为淡褐色。雄虫胸、腹部腹面及背面黑色,雌虫腹面淡黄色,腹背黑色。各足黄色。卵长茄形,长约1—1.2mm;末龄若虫体长3.5—4mm,若虫共4龄。
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时刺伤寄主茎叶,破坏输导组织,受害处呈现棕褐色条斑,致植株发黄或枯死。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农业防治 | 1、因地制宜改革耕制度,在单、双季稻混栽地区,尽量压缩单季稻种植面积,减少桥梁田。2、选用抗虫品种。 |
生物防治 | 1、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和捕食性蜘蛛。2、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黑尾叶蝉。 |
化学防治 | 1、调查成虫迁飞和若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防治适期。2、及时喷洒2%叶蝉散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保得乳油等农药。 |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应根据当地黑尾叶蝉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本文来源于火爆农化招商网,如需了解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相关农业知识,请关注火爆农化招商网。
昆山乡位于安徽省无为县,这里的稻田多年来一直受到黑尾叶蝉的侵扰。为了有效防治这一害虫,当地农经站采取了以下措施:
调查监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成虫迁飞和若虫发生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治适期。
药剂防治选用2%叶蝉散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保得乳油等,按照推荐浓度进行喷洒,每667m²用量约为2500倍液。
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和捕食性蜘蛛,以降低黑尾叶蝉的种群密度。
三、防治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昆山乡的黑尾叶蝉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据当地农经站统计,防治后的稻田黑尾叶蝉虫口密度降低了80%,水稻产量提高了10%以上。
四、未来趋势
因为气候变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黑尾叶蝉的防治将成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课题。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技术升级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药剂和方法。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综合防治采取农业、生物、物理等多种措施,实现黑尾叶蝉的可持续控制。
通过昆山乡的黑尾叶蝉防治实践,我们看到了科学防治害虫的巨大潜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