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鸭常见疾病,如鸭瘟、鸭霍乱等
规模化养鸭业在我国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鸭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阻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详细介绍规模化养鸭场常见的鸭瘟、鸭霍乱、鸭大肠杆菌病等疾病的症状、传播方式及防治措施。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由鸭瘟病毒引起,主要感染1月龄以上的鸭,小鸭很少发病。临床特点为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排绿色稀便、流泪,食欲下降,饮欲增加,头颈缩起,不愿走动,头颈部肿胀明显,故又称“大头瘟”。
症状 | 防治措施 |
---|---|
高热、脚软、步行困难 | 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
食欲下降,饮欲增加,头颈缩起 | 可用鸭瘟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
头颈部肿胀明显 | 发病鸭选用精致卵黄抗体紧急预防或治疗。 |
症状 | 防治措施 |
---|---|
食欲废绝、闭目蹲伏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清洁卫生。 |
歪头、扭颈,头向后背 | 选用雏鸭肝炎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
两腿痉挛性后踢 | 发病鸭可注射精致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进行紧急治疗。 |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鸭全身或局部感染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成年鸭大肠杆菌性腹膜炎多发生于产蛋高峰期之后,病程发展比较缓慢,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感。
症状 | 防治措施 |
---|---|
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清洁卫生。 |
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感 | 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
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 选用庆大霉素、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
规模化养鸭场应加强饲养管理,实施生物安全防控,定期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引种来源,合理选择疫苗接种方案,以降低鸭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刚刚完成了规模化养鸭常见疾病,如鸭瘟、鸭霍乱等,严重影响鸭群健康和养殖效益。的讲解,现在切换到鸭病防控: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鸭瘟病毒性肠炎: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鸭瘟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鸭群中常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主要侵袭1月龄以上的鸭子,而小鸭则较少受到影响。症状表现为高热、脚软、行动困难,排泄物为绿色稀便,鸭子食欲下降,饮水量增加,头颈缩起,不愿走动。头颈部肿胀尤为明显。此外,鸭子还会出现可视黏膜出血、结膜炎、气管炎和重度出血性肠炎。在食道和泄殖腔黏膜上可观察到痂样坏死斑。肝脏、脾脏等实质器官会出现小的出血性坏死灶,而心外膜和内膜常有点状或刷状出血。针对这种疾病,加强饲养管理至关重要,包括定期消毒鸭舍、用具和运动场,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进入疫区放牧。预防接种是关键,使用鸭瘟弱毒苗进行免疫,20日龄首免0.5羽份/只,皮下注射;35日龄二免1羽份/只,肌肉注射。种鸭产蛋前15~20天肌肉注射2羽份/只。发病鸭可选用精致卵黄抗体进行紧急预防和治疗,同时使用聚肌胞、阿莫西林、利巴韦林、头孢等药物进行治疗,并补充电解多维水,以防继发细菌性感染。
雏鸭肝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死亡率高达90%。主要侵袭4~10日龄的雏鸭。该病由雏鸭肝炎病毒引起,1~5周龄的幼鸭易感,尤其是1~3周龄的雏鸭,感染后死亡率可超过90%。病鸭表现为食欲废绝、闭目蹲伏,排泄绿色稀便,歪头、扭颈,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状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死后常保持角弓反张症状。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针对这种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注射精致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来预防和治疗,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鸭群常见疫病防治策略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