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鱼苗培育,关注鱼苗生长环境与营养需求
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其繁殖与养殖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鱼苗培育是关键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华鲟鱼苗培育过程中的生长环境与营养需求。
中华鲟苗种培育池可采用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水泥池。圆形玻璃缸直径3~5m,深1.5m,池底坡为6%~8%,水泥池壁和底部贴瓷砖。水深0.6~0.9m,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
二、水质要求中华鲟鱼苗对溶氧量十分敏感。对于溶氧量变化幅度较大的水质,不适合作为鱼苗培育的水源。此外,养殖水体中的酸碱度也非常重要。鲟鱼无法在长期偏酸性的水中生长,应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左右。
中华鲟是一种对水温适应性较强的鱼类。在鱼苗培育过程中,应将水温控制在20~29℃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鱼苗的生长发育。
四、营养需求与饲料中华鲟的营养需求和摄食特性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和摄食特性,饲料可分为开口饲料、稚鲟饲料、幼鲟饲料、成鲟饲料等。
1. 饲料营养成分:饲料应具备合理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浓鱼腥味。其中粗蛋白含量在38%~45%、粗脂肪6%、灰分10%、粗纤维1%,微量元素适中。
2. 饲料颗粒大小:饲料颗粒大小应适宜。前期直径为1.5mm,后期逐渐增大到3mm。
3. 饲料投喂:刚孵化的仔鱼在10-13天内不吃食物,属于内源性营养期。这段时间的培育称为暂养。暂养期间,鱼苗开口率较高,成活率高,前期生长速度较快。
五、饲养和驯食中华鲟在行为上要经历垂游、平游而过渡到底栖生活。因此,应及时进行饲养和驯食。始喂饲料为市售活水蚯蚓或浮游动物等活饵,喂前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消毒。每天投喂3次;在体长达4~9cm,体重达1~4g时,要完成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食性驯化。
六、案例分析4月9日,长江宜昌胭脂园举行了中华鲟鱼放流活动,共有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放流长江。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流活动。2022年1月,湖北五座湖泊因鱼儿泛滥而迎来了“捕鱼令”,计划捕鱼1800万斤。
中华鲟鱼苗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长环境、营养需求、饲养和驯食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提高鱼苗培育的成功率。本文旨在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数 | 值 |
---|---|
培育池形状 | 圆形玻璃缸或正方形水泥池 |
培育池直径 | 3~5m |
培育池深度 | 1.5m |
培育池坡度 | 6%~8% |
培育池水深 | 0.6~0.9m |
水温 | 20~29℃ |
pH值 | 7.5 |
饲料蛋白质含量 | 38%~45% |
饲料粗脂肪含量 | 6% |
饲料灰分含量 | 10% |
饲料粗纤维含量 | 1% |
刚孵化的仔鱼处于内源性营养期,约10-13天不吃食物。此时,需供给充足的氧气,可在水泥池内放置气泡石,自动定时开关,保持溶氧量在6mg/L以上。待仔鱼完成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食性驯化后,按需投喂,保持鱼苗的摄食旺盛。
五、放流与保护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