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鳡鱼夏花鱼种培育技术试验,探讨夏花鱼种高效培育方法

为解决制约鳡鱼大面积推广养殖的“瓶颈”——苗种问题,我们于2004-2006年开展了鳡鱼的人工繁殖及夏花鱼种的培育试验。现将2006年度鳡鱼夏花鱼种培育的试验情况如下:

鳡鱼夏花鱼种培育技术试验,探讨夏花鱼种高效培育方法
一、试验条件和方法
项目 内容
池塘条件 培育池两只,面积均为2000m²,水深1.5m,淤泥15cm左右,池塘注排水方便,每池各配备一台增氧机。
清塘消毒 在鱼苗放养前15天,每亩用生石灰150-200kg,进行干法清塘,杀灭塘内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
鱼苗放养 于6月22日上午10时将鳡鱼鱼苗从孵化池内带水转入培育池塘,放苗时池塘水温25.5℃,孵化池水温24.5℃,两口池塘共放入75万尾能平游的鳡鱼“水花”,平均放养密度为12.5万尾/亩。
基础饵料的培育 在鱼苗放养前5-7天,注入新水0.7m,水源为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的水库水,进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内,以大草做基肥,每亩网箱施大草100-150kg在池塘四角堆放培肥水质,保证鱼下塘后有足够的天然饵料。
水质的管理 除在鱼苗下塘前施基肥外,在鱼苗下塘后视水质肥瘦,每隔2-3天施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大草100kg或鸡粪30-50kg,使池水保持肥效适中,透明度30—40cm,每3天补水一次20cm,20天后每3天左右换水1/5。
日常管理 培育期内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观察和记录天气、水质、鱼苗吃食活动及生长情况等。晴天中午开启两小时增氧机,并定期测量溶氧、pH值变化等,根据巡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养殖措施。
拉网锻炼 鱼苗下塘20天左右,当鱼体长到2.8-3.5cm的规格时,选择晴天对夏花鱼种进行拉网,上箱锻炼。拉网锻炼2-3次,使鱼体逐步适应密集和含氧量较低的水域环境,增强体质和活力,便于计数,销售和运输的操作,提高成活率。

经过30天的精心培育,共出塘销售鳡鱼夏花鱼种61.8万尾,亩均收获10.3万尾,成活率82.4%,平均规格4.5cm。

1. 试验结果表明,鳡鱼苗种食性是以轮虫和浮游动物为主食,特别是从下塘到下塘后20天内尤为明显。因此,在鱼苗下塘前施足基肥培育好丰富的浮游生物是鳡鱼夏花鱼种培育成败的关键。

2. 研究成功了“静流水结合,活饵投喂”的仿生态鳡鱼亲本池塘培育技术,经二年培育的4足龄鳡鱼的性成熟率达100%;突破了鳡鱼人工繁殖技术,使亲鱼的产卵率达100%、受精率83.5%、孵化率88.3%;形成了以“控制水质和控制投喂”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为鳡鱼的人工养殖提供了种苗保证。

3. 试验中发现,鳡鱼苗的放养密度比常规鱼类的放养密度小。试验中实际的放养密度在10万-15万尾之间,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认为10万-15万尾的放养密度对鳡鱼夏花鱼种的培育是适宜的。

4. 进行了不同饲料、不同水质培育鳡鱼夏花鱼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培育前期的饲料应以豆浆为主,在鱼苗长至15~20 mm时,逐渐过渡到粉状饲料;鳡鱼在鱼苗阶段就能摄食活鱼苗,用活鱼苗作为培育饲料时,容易造成个体相差悬殊而相互残杀,影响成活率;水质不同主要会影响鳡鱼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生长和成活率。

5. 鳡鱼苗种培育对溶氧和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培育池的水质应鲜嫩、清爽。特别是培育后期,适时冲水、增氧和适量换水对稳定培育池水质和提高鱼种成活率是非常重要的。

6. 通过拉网锻炼,使鱼体逐步适应密集和含氧量较低的水域环境,增强体质和活力,便于计数、销售和运输的操作,提高成活率。

鳡鱼夏花鱼种培育技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养殖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试验,我们出了一套高效培育方法,为鳡鱼养殖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2 池塘准备:打造理想育池,面积各2000平方米的两座池塘,水深稳定在1.5米,底部淤泥厚度适中,约15厘米。注排水系统完善,每座池塘配备一台增氧设备,确保水质和鱼苗健康。

1.3 清塘消毒:鱼苗入塘前15天,采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每亩使用150-200公斤,有效灭杀池塘内所有敌害生物和病原体,为鱼苗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鳡鱼夏花鱼种培育技术试验,探讨夏花鱼种高效培育方法

1.5 饲料制作:采用豆饼浆作为鱼苗的基础饲料,每万尾鱼苗使用1斤干豆饼,浸泡4至5小时后,按照4份水与1份豆饼的比例磨浆,为鱼苗提供充足的营养。

1.6 鱼苗来源:选用从丹江口水库捕捞的野生鳡鱼亲鱼,经过3至4个月的强化培育,进行人工催产、授精、孵化,获得高质量的鳡鱼鱼苗。

1.7 放养技巧:6月22日上午10时,将鳡鱼鱼苗从孵化池转入培育池塘,放养时池塘水温25.5℃,孵化池水温24.5℃,两口池塘共放入75万尾能平游的鳡鱼“水花”,平均放养密度为12.5万尾/亩。

1.10 基础饵料培育:鱼苗入塘前5至7天,注入新水0.7米,水源为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无污染的水库水,进水口用6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内,以大草作为基肥,每亩网箱施大草100至150公斤,在池塘四角堆放,培肥水质,保证鱼下塘后有足够的天然饵料。

1.11 水质管理:鱼苗下塘后,视水质肥瘦,每隔2至3天施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大草100公斤或鸡粪30至50公斤,使池水保持肥效适中,透明度30至40厘米,每3天补水一次20厘米,20天后每3天左右换水1/5。

1.12 日常管理:培育期内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观察和记录天气、水质、鱼苗吃食活动及生长情况等。晴天中午开启两小时增氧机,并定期测量溶氧、pH值变化等,根据巡塘情况,及时调整养殖措施。

1.15 成功案例:本文结合2020年重庆市生态渔产业技术体系鳜鱼配合饲料驯化和养殖试验示范项目在重庆市潼南的实施,详细介绍了鳡鱼夏花鱼种培育的整个过程,为养殖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