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 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副溶血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炎、胸膜炎和肺的肝变为特征。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常达50%以上,故对养猪业的发展威胁较大。为了加强对本病的防治,笔者就其流行特征、症状和剖检变化、诊断,特别是改良补反的...
夏季,高温多湿,猪群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其中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尤为严重。这种疾病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还会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呈多形态的小球杆菌状,革兰氏阴性,病料中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呈两极着色,致病菌具有荚膜,并能产生毒素。该菌主要存在于呼吸道黏膜,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大群集约化饲养的条件下最易接触感染。
急性病猪开始体温高至41.5℃以上,沉郁,不食,继而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常站立或呈犬坐姿势,口鼻流出泡沫样分泌物,耳,鼻及四肢皮肤呈蓝紫色,如不及时治疗,常于1~2天内窒息死亡。若开始症状缓和,能度过4天以上,则可逐渐康复或转为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很多猪开始即呈慢性经过,症状轻微。
病变部位 | 病变特征 |
---|---|
肺 | 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和肝变 |
胸腔 | 纤维素沉积,胸腔液呈血色 |
气管和支气管 | 血色液体和纤维素凝块 |
1. 将病猪隔离治疗,其余猪只进行血清学检查,呈阳性的猪则一律淘汰,其余猪普遍饲喂药物添加剂,进行药物预防。
2. 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应激因素,用2%烧碱进行环境消毒,用消毒威、百菌消带猪消毒。
3. 以后引进新猪和猪只混群前,都应以药物预防数日,国内外都有商品化的灭活菌和弱毒菌苗,前者为多价油佐剂灭活苗,仔猪于6~8周龄第一次肌肉注射,8~10周龄再增强免病注射1次,可获得保护。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与猪肺疫的症状和肺部病变都相似,较难区别,但急性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猪传染性胸膜炎的病变往往局限于肺和胸腔。猪肺疫的病原体为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小球杆状的放线杆菌。
猪喘气病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相似,但猪喘气病体温不高,病程长,肺部病变对称,呈胰样或肉样病变,病灶局围无结缔组织包裹。
探讨完夏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关注猪胸膜肺炎防控策略与未来展望。
在一次突如其来的猪胸膜肺炎疫情中,某养殖户的猪群受到了严重影响。发病初期,猪只表现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养殖户迅速采取了紧急措施。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组织人员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同时,联系兽医专家进行诊断,确定病原为副溶血嗜血杆菌后,开始实施针对性治疗。
治疗过程中,养殖户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了滥用抗生素导致药物耐药性的风险。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养殖户深刻认识到,在猪胸膜肺炎防控中,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和精准治疗是关键。
某规模化养猪场曾因猪胸膜肺炎导致猪只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类似事件 发生,该场在猪胸膜肺炎防控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优化猪舍通风条件,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
定期进行猪舍消毒,包括猪舍内外、饲料、饮水等,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引入优质饲料,提高猪只免疫力,增强猪只对猪胸膜肺炎的抵抗力。
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猪群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对猪只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实施,该养猪场猪胸膜肺炎发病率显著下降,猪只生长状况良好,养殖户的收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某养猪专业户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猪胸膜肺炎的发病率与猪种有关。为了降低猪群猪胸膜肺炎风险,该养殖户在选购种猪时,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抗病能力强的种猪。
引进猪种后,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原体传入。
深入研究猪胸膜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点,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猪胸膜肺炎这一全球性问题。
展望未来,猪胸膜肺炎防控将取得更多突破,为养猪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