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鳜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
在鳜鱼养殖的世界里,有一种疾病如同潜伏的幽灵,无声无息地威胁着养殖户的利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鳜鱼病毒性出血病。
病毒性出血病,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它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的鳜鱼,发病急、死亡率高。这种病的症状之一是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严重时伴有出血点。与细菌性败血症相比,病毒性出血病的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的血液则会凝固。
症状 | 病毒性出血病 | 细菌性败血症 |
---|---|---|
血液凝固 | 不凝固 | 凝固 |
肝脏病变 | 严重失血、白肝状,伴有出血点 | 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 |
鳃部失血 | 粉红色或白色 | 充血发紫 |
胃部病变 | 斑块状充血 | 无此现象 |
肠道病变 | 充血或环状充血、黄色流晶样物质 | 膨大、稀薄 |
自1994年以来,病毒性出血病在我国广东与内陆的鳜鱼集中养殖区流行,给我国鳜鱼产业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这种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发病急、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具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6~10月高温季节。
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
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并发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
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现场诊断该病时,养殖户可以依据以下几点判断:
发病塘水突然变浊,即发生所谓“倒水”或“倒藻”现象。
鳃丝粉红或发白或呈花斑状。
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
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
发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
发病鱼血液不凝固。
防治方法:综合防控,保障养殖效益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关键在于综合防控。
早期治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病鱼,并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控制投喂量,保持水质清洁。
生态防控:通过引入天敌、养殖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疫苗研究与应用:积极研发针对病毒性出血病的疫苗,提高养殖鱼的免疫力。
病毒性出血病是鳜鱼养殖的一大隐患。养殖户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保障养殖效益。
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明显,患病鱼会出现眼球突出、头部充血、鳃贫血等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伴有大量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可能死亡十几尾,短短几天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此外,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6月至10月的高温季节。外部条件如气候突变、水质恶化等都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
现场诊断病毒性出血病时,可依据以下几点:水变浊、鳃丝粉红或发白、胃壁斑块状充血、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发病鱼离群漫游、血液不凝固等。确诊虹彩病毒病时,需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防患未然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在于:血液是否凝固、肝脏病变表现、鳃部失血颜色、胃部病变表现、肠道病变表现、水体现象以及鳜鱼漫游现象等。
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使用“水鲜”全池泼洒,随后使用高碘酸铁或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续使用“贵鱼康”,调节水质等。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共筑养殖安全防线因为科技的发展,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控将更加精准。通过加强养殖管理、改善水环境、推广生态防控技术,以及研发新型疫苗等手段,有望降低病毒性出血病对鳜鱼养殖业的危害。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