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鳜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

在鳜鱼养殖的世界里,有一种疾病如同潜伏的幽灵,无声无息地威胁着养殖户的利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鳜鱼病毒性出血病。

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鳜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出血病:鳜鱼的“白肝症”

病毒性出血病,顾名思义,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它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的鳜鱼,发病急、死亡率高。这种病的症状之一是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严重时伴有出血点。与细菌性败血症相比,病毒性出血病的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的血液则会凝固。

症状 病毒性出血病 细菌性败血症
血液凝固 不凝固 凝固
肝脏病变 严重失血、白肝状,伴有出血点 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
鳃部失血 粉红色或白色 充血发紫
胃部病变 斑块状充血 无此现象
肠道病变 充血或环状充血、黄色流晶样物质 膨大、稀薄
流行与危害:养殖户的噩梦

自1994年以来,病毒性出血病在我国广东与内陆的鳜鱼集中养殖区流行,给我国鳜鱼产业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这种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发病急、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

具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6~10月高温季节。

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

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并发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

诊断方法:早发现、早治疗

现场诊断该病时,养殖户可以依据以下几点判断:

发病塘水突然变浊,即发生所谓“倒水”或“倒藻”现象。

鳃丝粉红或发白或呈花斑状。

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

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

发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

发病鱼血液不凝固。

防治方法:综合防控,保障养殖效益

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治,关键在于综合防控。

早期治疗: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病鱼,并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控制投喂量,保持水质清洁。

生态防控:通过引入天敌、养殖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

疫苗研究与应用:积极研发针对病毒性出血病的疫苗,提高养殖鱼的免疫力。

病毒性出血病是鳜鱼养殖的一大隐患。养殖户应加强对此病的认识,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保障养殖效益。

病毒性出血病的症状明显,患病鱼会出现眼球突出、头部充血、鳃贫血等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伴有大量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鳜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可能死亡十几尾,短短几天内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此外,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6月至10月的高温季节。外部条件如气候突变、水质恶化等都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

现场诊断病毒性出血病时,可依据以下几点:水变浊、鳃丝粉红或发白、胃壁斑块状充血、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发病鱼离群漫游、血液不凝固等。确诊虹彩病毒病时,需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防患未然

病毒性出血病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在于:血液是否凝固、肝脏病变表现、鳃部失血颜色、胃部病变表现、肠道病变表现、水体现象以及鳜鱼漫游现象等。

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使用“水鲜”全池泼洒,随后使用高碘酸铁或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续使用“贵鱼康”,调节水质等。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共筑养殖安全防线

因为科技的发展,病毒性出血病的防控将更加精准。通过加强养殖管理、改善水环境、推广生态防控技术,以及研发新型疫苗等手段,有望降低病毒性出血病对鳜鱼养殖业的危害。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5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