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大黄鱼,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一直以来备受养殖户的青睐。只是,细菌性疾病却成为了制约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概述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弧菌病和肠炎病。弧菌病病原为副溶血弧菌,其症状表现为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症状为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

弧菌病防治方法

预防: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治疗: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

预防: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治疗: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某养殖户在2021年8-9月,其养殖场大黄鱼出现大规模持续发病,病鱼出现摄食减少、游动迟缓、水面打转等现象;其体表溃疡出血、烂尾、眼球突出、浑浊;解剖可见鳃出血、脾脏肿大、有腹水。通过采样检测,发现致病原因为副溶血弧菌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针对此情况,养殖户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水质管理,改善养殖环境。

调整养殖密度,降低养殖密度。

使用抗菌药饵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养殖场大黄鱼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产量逐渐恢复。

1.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

3. 定期检测水质和鱼体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鱼。

4. 使用抗菌药饵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耐药性的问题。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养殖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期检测鱼体健康状况、及时治疗病鱼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 症状 病原
弧菌病 体表出现溃疡、下颌出血、鳍基充血、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 副溶血弧菌
肠炎病 肛门红肿、腹胀、腹水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大黄鱼细菌性肠炎病主要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其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治疗时, 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具体方法包括: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

案例分析:宁波大黄鱼养殖场病害防控实践

2021年8-9月,宁波市某大黄鱼养殖场出现鱼体大批量死亡。通过对病鱼进行采样,利用革兰氏染色、分子鉴定技术,探究了大黄鱼致病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药敏实验以及中草药筛选技术,探索了致病菌的防控策略。本研究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因为大黄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疾病的防控将面临更多挑战。未来,应加强病害监测,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高大黄鱼养殖的病害防控能力。同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抗病力强的大黄鱼新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害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2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