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养殖场发现莫尼茨绦虫病病例
近日,我国某梅花鹿养殖场发现莫尼茨绦虫病病例,疑似感染。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病例分析、防控措施及治疗效果,为养殖场提供有益的参考。
症状 | 病理变化 | 原因分析 |
---|---|---|
食欲减退、消瘦、间歇性拉稀、呼吸困难、四肢游泳状 | 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肠壁菲薄,有的肠段膨胀,肠腔内充满绦虫 | 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
精神委顿、突然死亡 | 病尸消瘦,被毛干枯,皮下脂肪少,可视黏膜苍白;腹腔内有多量的腹水 | 严重感染莫尼茨绦虫病 |
病例分析结果显示,该养殖场梅花鹿疑似感染莫尼茨绦虫病,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消瘦、间歇性拉稀、呼吸困难、四肢游泳状等,严重时导致精神委顿、突然死亡。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死鹿深埋,病、健鹿分开饲养;彻底清除鹿舍内粪便,更换干土,用5%漂白粉喷洒消毒鹿舍。
药物治疗:采用吡喹酮原粉20mg/kg体重拌料饲喂,2周后重复使用1次。
调整牧草收割时间:不在清晨和傍晚收割牧草,以减少地螨污染牧草,降低再感染机会。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检查梅花鹿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消毒。
提高梅花鹿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治疗效果经采取上述防控措施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用药后,未再出现幼鹿死亡现象,鹿群营养状况明显好转。
梅花鹿养殖,一场与虫魔的较量
在五河县养鹿场,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上演。这里的梅花鹿,曾是人们眼中的珍稀动物,如今却因为一种名为莫尼茨绦虫的寄生虫,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困境。
9月下旬,原本生机勃勃的鹿群突然出现异样。幼鹿们食欲大减,拉稀不止,粪便中甚至出现了乳白色的米粒状虫体。饲养员们开始紧张起来,但直到幼鹿舍内的鹿粪中发现这些虫体,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死鹿深埋,病、健鹿分开饲养;彻底清除鹿舍内粪便,更换干土,用5%漂白粉喷洒消毒鹿舍。
检查鹿气管、肺、胆管、胆囊、胰腺等均未见其他虫体。根据虫体特征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 莫尼茨绦虫病。
剖检死亡的幼鹿,发现小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肠壁菲薄,肠腔内充满绦虫。这种虫体长约3~5米,宽约14毫米,成熟的节片厚约1.5~2毫米,呈乳白色。病理分析显示, 莫尼茨绦虫是罪魁祸首。
发病的幼鹿舍内可见幼鹿渐进性消瘦,被毛干枯,部分幼鹿精神委顿,突然出现死亡。从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共死亡幼鹿13头。
面对病魔的侵袭,五河县养鹿场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等。
采用吡喹酮原粉20mg/kg体重拌料饲喂,2周后重复使用1次。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得以控制。
每组生殖器官各有一个卵巢和卵黄腺,卵巢与卵黄腺围绕着卵模构成圆环形。阴道开口于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雄性生殖器官中有许多睾丸,散布于整个节片中,向两侧较密集,其输精管、雄茎囊和雄茎均与雌性器官并列,也开口于两侧边缘的生殖孔内。在孕节,两个子宫互相会合成网状。
成熟的节片有两组生殖器官,在两侧对称性分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五河县养鹿场成功防控了莫尼茨绦虫病。这不仅是对鹿群的拯救,更是对养殖行业的贡献。
五河县养鹿场始建于2000年,位于淮河沿岸,占地千亩,牧草资源极为丰富。只是,春秋雨水偏多,光照时间短,而且幼鹿数量增加快,导致大批幼鹿发病、死亡,部分成年鹿也有明显症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