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坏死杆菌病是一种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梅花鹿,这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小型鹿品种,在养殖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只是,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梅花鹿坏死杆菌病这一传染病也逐渐成为养殖户的心头大患。
部位 | 症状 |
---|---|
公鹿系部和趾间 | 损伤,跛行,化脓溃疡,气味恶臭,形成坏死灶 |
仔鹿膝关节处 | 磨损,创面肿胀、化脓,行走困难 |
内脏器官 | 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肝脏可见坏死灶 |
为了进一步确诊,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从患部病、健交界处刮取病料,进行镜检。
动物接种:将病料接种于家兔,观察其反应。
1. 改善鹿舍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圈舍,防止肢、蹄部受损,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杂物。
2. 保护皮肤和黏膜完整性 3. 全身疗法通过血液循环达到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如静脉滴注抗生素等。
针对患部进行剪毛消毒、冲洗创面、敷药等处理。
案例分析2000年秋季,某养殖场种公鹿试用了头孢拉定注射液治疗坏死杆菌病,治愈率100%。1998年,该场新生仔鹿因圈舍地面粗糙不平,采用四环素粉局部疗法,治愈率达81.2%。
梅花鹿坏死杆菌病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解其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做好防控工作,才能确保梅花鹿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2 实验室确诊,显微镜下窥探真相
为了确切了解病情,实验室诊断成为了关键。通过从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刮取病料,制作涂片,再经过一系列染色处理,我们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那些长而形态不规则的坏死杆菌,它们是导致梅花鹿生病的罪魁祸首。
保护鹿的皮肤和黏膜完整性,防止细菌侵入。近年来,我们场将老圈舍地面重新铺设平整砖地,并及时修补破损处,改善了鹿舍环境,使得坏死杆菌病的发生逐年减少。
全身疗法主要是解热消炎,防止炎症蔓延扩散。通过血液循环对细菌起到抑制作用。对于新生仔鹿,要在隔离栏内铺设垫草,防止蹄部、膝关节磨损。母仔分群后,仔鹿需在本圈饲养,进行调教驯化,减少受伤机会。
鹿坏死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损伤感染。初期侵害单一肢体,后期可能扩散至多个肢体,甚至内脏器官,病程漫长,对养鹿业危害极大。
2000年秋季,新疗法应运而生
针对患病的种公鹿,我们尝试了新的治疗方法:彻底剪毛消毒,用3%氢氧化钠溶液反复冲洗,清除脓汁和坏死组织,使创面充分暴露。随后,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局部分4点封闭,阻止炎症蔓延,再用高锰酸钾粉磨擦创面,不需包扎。同时,结合全身疗法进行治疗。
1998年,四环素粉助力治愈仔鹿
掌握医疗知识,守护鹿群健康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投身鹿养殖行业,掌握必要的医疗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准确诊断是治疗和预防鹿病的基础,对于这种不让人靠近的动物,饲养人员需要经常观察鹿群,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