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立枯病是绿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绿豆叶斑病是绿豆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常常使绿豆品质下降,产量减少。倒伏是大豆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大豆的产量和产品品质,给田间管理和收割带来一定的困难。
绿豆是我国传统的豆类食物之一,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种植,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只是,由于不利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和粗放的栽培管理,使绿豆病虫害逐年加重。植株生长不良或遇有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易发病,多年连作田块、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发病重。
据了解,大都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立枯病,此病害严重影响了绿豆的产量和质量。避免绿豆立枯病到来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做好预防,那么怎么预防才是有效的?怎么才能有效的预防绿豆立枯病的不产生?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如何防治绿豆立枯病:
绿豆立枯病形态特征 传播途径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
发病条件 防治方法措施 | 具体操作 |
---|---|
轮作 | 实行2~3年以上轮作,不能轮作的重病地应进行深耕改土,以减少该病发生。 |
药剂防治 |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此外用30%倍生乳油200~375mg/kg灌根,也有一定防治效果。也可施用移栽灵混剂。 |
栽培管理 | 种植密度适当,注意通风透光,低洼地应实行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收获后及时清园。 |
绿豆立枯病属于土传病害,发病后植株轻者生长受阻,发育迟缓,重者萎蔫、枯死,有的病田发病快,迅速出现大面积死棵,导致田间缺苗断垄,甚至绝收,即使进行毁种,亦耽误农时。春播绿豆尽量延迟播种,避开低温对幼苗影响。此外,施用未腐熟农肥,带病种子播种,也可引发病害发生,土壤营养不良,田间草荒严重时还会加重病情。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绿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及其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使用。
绿豆,作为我国重要的豆类作物之一,不仅富含营养,还承载着农民的期望。只是,绿豆立枯病的出现,成了农民心中的一块“痛”。这种病害不仅影响绿豆的产量,还降低了其品质,给农民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正如一位种植户所说:“以前,种植绿豆是件开心的事,但现在,看着地里那些枯萎的苗子,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绿豆立枯病在植株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逐渐 至整个茎基部,导致病部明显缢缩,最终使幼苗枯萎死亡。湿度大时,病部长出蛛丝状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菌丝。这种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菌丝体,它们可以在土壤中存活长达2-3年,通过农田操作、灌溉水、昆虫等途径进行再侵染。
植株生长不良、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多年连作田块、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等都是绿豆立枯病易发条件。为了避免病害的发生,种植户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实行轮作,减少病害的发生。 2. 选择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做好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4.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控制病害蔓延。
未来展望绿豆立枯病的防治任重道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才能让绿豆在田间茁壮成长,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