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苏80后回乡养蟹,打造新疆版大闸蟹
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见证了一位80后青年徐霁的创业传奇。他回乡养蟹,不仅填补了新疆大闸蟹市场的空白,更以生态养殖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5年,乌苏市头台乡沙东村开始尝试稻田立体养殖模式,将种水稻与养蟹相结合。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水稻与螃蟹的双丰收。从辽宁引进的首批河丰毛蟹蟹苗,如今已在200亩稻田中茁壮成长。
年份 | 稻田面积 | 蟹苗投放量 | 预期收益 |
---|---|---|---|
2015 | 200亩 | 1吨 | 预计增收12万元 |
2023 | 550亩 | 40万尾 | 待定 |
稻田养蟹,不仅要用有机肥,还要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螃蟹以稻田里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食,其粪便和脱壳的外壳又能作为肥料,促进水稻生长。这种生态循环,让稻田变成了蟹田,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徐霁的养蟹之路:从失败到成功1983年出生的徐霁,曾在山东从事服装生意、经营网吧,后因经营不善赔了一百多万元。2013年,他返回家乡乌苏,在夜市摆起烧烤摊点。在摆摊过程中,徐霁发现大闸蟹非常受人欢迎,但新疆大闸蟹都是从内地运输而来,存活率不高。于是,他开始琢磨自己养蟹,填补市场空白。
徐霁的养蟹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考察了辽河流域的螃蟹,发现那里的螃蟹最适合乌苏的水质、环境和气温。于是,他大胆地从内地空运了40多万尾中华绒螯蟹蟹苗,成立了徐鼎记特色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养殖过程中,徐霁采用鱼、虾喂养,购买水草投入水库,为螃蟹营造一个更加适宜的原生态生存环境。他自豪地说:“我采用的是生态养殖方法,让螃蟹自己来吃,人工不用饲喂,保证螃蟹有野味。”
政府支持,助力乡村振兴乌苏市科技局经过近两年考察,引进了稻田养蟹技术。2015年,市科技局争取项目经费15万元,从辽宁省盘锦市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引进优质中华绒螯蟹蟹苗,分别在西湖镇、头台乡稻田实验养殖550亩、200亩。
乌苏市科技副市长于涛表示:“稻田养蟹项目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还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新疆乌苏的大闸蟹养殖已经成为哈萨克族牧民挣钱致富的门路。他们从牧民变身成为水乡养蟹人,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新篇章。
新疆乌苏80后回乡养蟹,打造新疆版大闸蟹。已经讲清楚了,现在聊聊乌苏80后回乡养蟹,引领新疆大闸蟹新潮流。吧。
江苏的大闸蟹在新疆绽放新绿 新疆人养殖江苏螃蟹,增收超千万。
在新疆西部的小城乌苏,市民今年有望品尝到本地养殖的大闸蟹。徐霁,这位1983年出生的乌苏市80后,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开始了他的养蟹之路。
徐霁的螃蟹预计在今年八月上市,中秋节期间,乌苏市的老百姓将能品尝到本地养殖的大闸蟹。徐霁充满信心地说:“今年基础设施投资较多,预计成本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明年就能见到一些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