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白痢病是一种常见鹌鹑疾病,由细菌引起
本病是由雏鹌鹑白痢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呈急性败血症经过。若种蛋孵化时条件控制不严,也可患先天性白痢。健康鹑与病鹑接触,或采食了被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而感染白痢病。也可通过母鹌鹑经蛋而将病菌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代代相传,以致病原很难根除。
传播途径 | 特点 |
---|---|
消化道感染 | 主要通过采食被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 |
直接接触 | 病鹑与健康鹑的直接接触也可导致传播 |
蛋传递 | 通过母鹌鹑的蛋传递给下一代 |
病鹌鹑表现为精神不振,不吃不动,频频排出有恶臭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稀粪。常粘结在泄殖腔四周的羽毛上。若治疗不当,体质瘦弱,常有痉挛症状,最后导致死亡。
成年鹑得病后临床症状不明显,由于病菌常寄生在生殖器官,致使母鹑产蛋减少,受精率低,因而孵化率也低。
鹌鹑白痢病是一种烈性细菌性传染病,对鹌鹑危害很大,会造成较高的死亡率,需要及时防治。
1. 饲料管理
确保饲料质量,避免使用变质的饲料。
饲料中可添加抗菌素,如土霉素、氟苯尼考等。
确保饮水清洁,避免使用污染的水源。
定期对水槽、饮水器进行清洗和消毒。
3. 预防性消毒
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消毒。
可使用0.2%的福尔马林、3%的苯酚进行消毒。
4. 药物治疗①在饲料中添加万分之四的土霉素喂服,连喂6天停药3天,再喂服6天,可反复使用2-3次。
一是通过母鹌鹑的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进而经消化道传染给健康的鹌鹑。
二是母鹌鹑可以经卵将病菌传递给下一代,形成代代相传的局面。
症状识别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频繁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的稀粪。
羽毛蓬乱,精神不振。
严重时,出现脱水、消瘦甚至死亡的情况。
防控策略详解
1. 坚持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如定期消毒、保持饲料及饮水清洁等。
2.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3. 定期对鹌鹑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4. 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如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案例分析:某鹌鹑养殖场的成功应对某鹌鹑养殖场在2019年秋季遭遇了鹌鹑白痢的侵袭。在短短一个月内,养殖场内死亡鹌鹑数量激增。面对严峻的疫情,养殖场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对患病鹌鹑进行隔离治疗,并立即投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加强养殖环境消毒,保证饲料及饮水清洁。
3.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鹌鹑群的免疫力。
4.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鹌鹑整体健康状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养殖场成功控制了白痢疫情,鹌鹑死亡率明显下降,养殖效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鹌鹑白痢病虽然对鹌鹑养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防控策略,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有效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未来,因为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鹌鹑白痢的防控技术也将不断提高,为鹌鹑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