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农民尝试养殖虹鳟鱼,探索新型农业发展路径
青海省大通县农民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路径,首次尝试养殖原产于北美洲的冷水鱼——虹鳟鱼。近日,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村民张世安养殖的1000尾虹鳟鱼成功卖出,标志着这一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
张世安在2013年引进虹鳟鱼苗1000尾,在本村自建的鱼池进行试养。经过短短9个月的养殖,他实现了成鱼产量2000斤、产值6万元。如今,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已达到700万元。
案例分析:六盘水市水利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数据支持:都匀市亿兴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都匀市亿兴大鲵驯养繁殖有限公司在现有虹鳟养殖面积700平方米的基础上,通过流水养殖,成活率达到97.67%。经过8个月的饲养,平均个体达到750克,最高个体重达1.5千克。
大通县农民尝试养殖虹鳟鱼,不仅为当地农民开辟了致富新道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相信在政策支持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虹鳟鱼养殖行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年份 | 养殖面积 | 成活率 | 平均个体重 | 最高个体重 |
---|---|---|---|---|
2013 | 700平方米 | 97.67% | 750克 | 1.5千克 |
青海日报融媒体9月13日讯,9月9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传来喜讯,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荣获全国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国产三文鱼龙羊峡三文鱼为特色,成为青藏高原地标特产和著名品牌。
张世安说,今年他扩大了养殖规模,投资40多万元,建设了7个标准鱼池,面积达500平方米,并投放了1万尾鱼苗进行养殖。这一举措标志着张世安在虹鳟鱼养殖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致富途径。
生态渔业:大通县的新兴产业大通县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以虹鳟鱼为主、鲟鱼为辅的养殖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有望进一步提升大通县生态渔业产业的发展水平。
虹鳟鱼:市场前景广阔,养殖效益高虹鳟鱼作为珍贵的冷水性鱼类,以其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生长快等特点,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养殖效益高,为大通县农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