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含有剧毒,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
近日,我省个别地区发生食用河豚鱼引发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食用后易中毒而导致神经麻痹,严重者危及生命。
症状 | 描述 |
---|---|
头晕 | 初期症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
口唇及手指麻木 | 因为病情加重,麻木范围可能扩大到面部、颈部、四肢等 |
全身无力 | 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
呼吸困难 | 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
河豚毒素不只存在于河豚体内,在某些海洋生物中,比如云斑栉虾虎鱼、织纹螺等也可能含有这种毒素,尤其是织纹螺在我国某些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常有食用,因此中毒风险较高。
河豚毒素化学性质稳定,烹饪、盐腌或者日晒均不能使其破坏,食用后会导致食物中毒。餐饮服务提供单位禁止提供河豚鱼、巴鱼等活体给消费者食用。
若因不慎误食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河豚鱼而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采取催吐处理并立即赶往医院救治。
发现食用河豚鱼中毒者,要立即用手指或筷子、鹅毛等刺激中毒者的舌后根、咽后壁催吐,亦可灌麻油催吐,然后用0.5%活性炭悬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反复洗胃,最后给中毒者口服硫酸镁或硫酸钠20毫升导泻。
但是,如果处理方式不当,中毒事件还是可能发生的,食用河豚鱼干中毒并不是个例,在1993年广东省汕头市妇幼保健院就有食用河豚鱼干中毒致死的病例。
河豚经腌制处理后一般可除去肌肉中30%至35%的毒素,由于河豚肉中的毒素本身含量并不很高,且一次食用鱼肉往往不会超过500克,再加上烹调过程的分解作用,所以即使仍含有部分毒素也不会达到致死量。
如果没有经验和技能,最好不要自己在家烹饪河豚鱼干,让专业厨师处理更安全。目前,我国加工河豚的方法仅限于盐干品,即将新鲜的河豚“三去”放血后洗净,按鱼体大小进行2至4天的盐渍处理,然后自然风干或晒干,即为河豚咸干品。
为预防有毒有害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请广大市民不捕捞、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鱼等,以及难以识别或来源不明的野生动植物。
当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并导致食物中毒时,身体会立即进入抗感染模式。河豚鱼肉质鲜美,但是河豚鱼的内脏中含有能够致人死亡的神经性毒素——河豚毒素。
河豚鱼的某些脏器组织有剧毒,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而使本来无毒的肌肉也含毒,食后可引起中毒。河豚鱼主要生长在我国和日本沿海一带,它的肉...
根据食用河豚鱼史和中毒表现即可作出临床诊断。河豚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物质的鱼类,是一种无鳞鱼,在海水、淡水中都能生活。
可用小苏打溶液进行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使之迅速解毒。还可分别用肾上腺素,毛地黄苷,樟脑,咖啡碱等注射,其效果也比较理想。
一旦发现吃河豚鱼者中毒,要立即送往医院急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否则常会造成死亡。但在送往医院前或途中,或等待急救车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紧急处理。
河豚鱼含有剧毒,食用后可能导致中毒,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已经梳理完,现在进入河豚鱼中毒急救案例解析。
案例背景李先生在一家沿海城市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因其独特的海鲜菜肴吸引了不少食客。某日,餐馆推出了一道招牌菜——清蒸河豚。不幸的是,一名顾客在食用后出现了严重的食物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进行洗胃,清除胃内毒素。
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补充体液。
肌肉注射1%盐酸士的宁,缓解神经系统症状。
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河豚鱼中毒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河豚鱼中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其毒性极强,可导致神经麻痹、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河豚毒素不仅存在于河豚体内,还可能存在于其他海洋生物中,如织纹螺等。
河豚鱼中毒的急救措施包括:洗胃、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肌肉注射盐酸士的宁等。
为了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请广大消费者切勿自行烹饪和食用河豚鱼。
预防措施
不要购买、加工、食用河豚鱼及其制品。
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经营河豚鱼。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河豚鱼中毒事件虽不多见,但其后果严重。希望大家通过本案例了解河豚鱼中毒的危害,提高警惕,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