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大水面池塘大银鱼养殖,需掌握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关键技术

重庆市池塘养鱼面积和产量分别占水产养殖总面积和养殖总产量的54.2%和77.8%,池塘渔业在全市渔业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在放养密度一致的情况下,大水面池塘配置增氧机的功率主要由水深较小水面承受或抗衡的自然或人为干扰决定。

大水面池塘大银鱼养殖,需掌握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关键技术

为了开发这种珍贵的鱼种,我国水产科研部门在研究大水面移殖大银鱼成功的基础上,又探索出大银鱼池塘养殖技术,为发展银鱼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一、池塘选择与准备

选择老塘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养池面积35亩,套养池面积59亩,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池周有适量水草。不要与肉食性和杂食性鱼混养。

苗种培育池先清淤除害,然后灌水。大银鱼幼鱼开食时气温低,池水温度应控制在1.0~1.2米,待养殖池水温达到20℃以上时,可以逐渐加高池塘水位,到盛夏时节池塘水温达到21℃以上时,要将池塘水位加至最高点2米以上。

三、饲料投喂

银鱼成鱼期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施腐熟发酵肥,也可以少量泼洒豆浆,每天每亩用250~500克黄豆,并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四、水质调控

2、十月份水质调节以改底培藻为主,改善池塘底质,增加水体溶氧水平。对于前期出热水鱼少的养殖户,存塘鱼密度太大,塘载量超负荷,建议把握鱼价、...

五、预防浮头

大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预防浮头,关键是在高温季节适当减少施肥量。如池水过...

根据研究掌握的池塘底质C、N、P赋存与迁移特征,创立了池塘底质间歇硝化-反硝化调控、底泥扰动释磷、臭氧处理3项关键技术,底质氮磷降低50%以上,初级生产力提升30%,底质恶化现象减少。

七、放养方法

一般在出膜前一周将卵放入池中孵化,在正常情况下,亩放2万粒受精卵,从9月到10月可捕获约30公斤的大银鱼。放养量过大,饵料不足,成活率低。池水深约1米~1.5米为宜。

八、培育技术

仔鱼主要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一般孵出10天后开食,开食后3天,若仍得不到适口饵料便逐渐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肥,保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

九、供给充足饵料 十、注意食性转化

大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能大大促进大银鱼生长速度。

十二、高温季节管理

高温季节应使池水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阶段 技术要点
池塘选择与准备 选择水质清新、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池深2米以上,底泥厚0.2米。
种苗培育池准备 清淤除害,灌水,控制水温,培育浮游生物。
饲料投喂 成鱼期摄食量大,需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密度。
水质调控 改底培藻,增加水体溶氧水平。
预防浮头 高温季节适当减少施肥量,必要时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
底质调控 间歇硝化-反硝化调控、底泥扰动释磷、臭氧处理。
放养方法 亩放2万粒受精卵,池水深1米~1.5米。
培育技术 仔鱼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开食后3天若无饵料便死亡。
供给充足饵料 成鱼期摄食量大,需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密度。
注意食性转化 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逐步向肉食性转化。
严防浮头 高温季节适当减少施肥量,必要时使用增氧机或增氧剂。
高温季节管理 使池水深2.5米以上,必要时采用遮荫措施。

在重庆市,池塘养鱼不仅是一种传统产业,更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经济活动。这里,池塘养殖面积和产量占据了水产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半壁江山。为了深入解析水质与饲料在银鱼养殖中的关键作用,我们选取了一处典型的池塘养殖案例,详细剖析其操作细节。

大水面池塘大银鱼养殖,需掌握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等关键技术
饲料管理:银鱼成长的营养基石 温度与水位:影响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 未来展望:银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因为人们对银鱼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银鱼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银鱼养殖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