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强养殖麝鼠,从基础养殖技术起步
第一章 总论
1.1 概述
1.2 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
1.4 主要指导思想和技术原则
2.1 国家发展规划以及有关政策
2.2 建设特色优势农业研究基地
2.2.1 养殖奶牛2000头、家禽20000只、食用蜗牛100000只、鹿1000只、蜜蜂养殖基地6座、狐狸500只、果子狸500只、麝鼠300只、麝狸400只
2012年,李昌强从焉耆县四十里城引进麝香鼠,于当年建舍,开始饲养麝香鼠。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目前,他养殖的麝香鼠已达到400只,2013年,李昌强申报麝香鼠养殖基地获批,成为和静县首个麝香鼠养殖基地。仅2014年,李昌强饲养的麝香鼠给他带来近30万元的收入。如今的李昌强已经成为和静县远近闻名的麝香鼠养殖大户。
近日,庆安县发展乡发源村农民李昌强将价值8万元的100对麝鼠装车,发往山东。这是他春节后发出的第一批麝鼠。
创业政策一什么是农业创业
创业与农业创业简单的理解创业是指紧紧抓住和把握人生的机会机遇通过努力和打拼创造出一番业绩的个人或群体行为也有人解释为通过寻找和把握机遇创造出新的价值。
2013年,同村村民刘同喜找到了李昌强,希望学习麝鼠养殖技术,李昌强毫不犹豫地给他传授技术,并将自己的5对麝鼠幼崽无偿提供给了这个农民。
后来,李昌强专门到山东等地的麝鼠养殖场打工,经过细心琢磨和研究,掌握了繁殖和提香技术。在县科信局的扶持下,李昌强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
因为养殖技术的普及和产业链的完善,其他地区也逐步发展起麝鼠养殖产业。麝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市场需求逐年增长,为麝鼠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未来,因为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麝鼠养殖市场规模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调查中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取得一定资本积累和社会基础后,往往会积极谋求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以进一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如在我市淮河路商业一条街上,已形成民企称雄局势,其中安徽天洋集团李刚强和安徽百惠集团李昌强,已成为商业街上的具有较强实力的领军人物。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其中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只是,因为消费者对高品质肉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内养殖技术的提升,市场供应量有望逐步增加。
在麝香鼠养殖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在我国,麝香鼠养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
现在市场价格很好,有些农民靠养殖麝鼠年入30万。麝鼠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既能产香、产肉、皮毛还能药用和做保健化妆品的高效经济动物。
李昌强养麝鼠已经有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有人求购麝鼠,认为这是一个致富的机会。他知道,麝鼠俗称水耗子,属于草食动物,适应能力极强,繁殖快,易饲养,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
如今,李昌强养殖场每年出栏麝鼠200对,麝鼠皮100张,年收入达12万元。
谈起王振英的艰辛创业,王总语重心长的说,当初创业没有假日和周末,更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睡一觉醒来接着干,吃住在养殖基地,就这样把麝鼠生物学特性了解的十分透彻,要有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奋斗和拼搏传承着宝贵精神...
年份 | 养殖规模 | 年收入 |
---|---|---|
2012年 | 400只 | 近30万元 |
2014年 | 400只 | 近30万元 |
现在 | 1000平方米养殖场 | 12万元 |
不仅要理解李昌强养殖麝鼠,从基础养殖技术起步,逐步实现财富积累。,还要全面掌握麝鼠养殖:财富积累的绿色途径。
探索绿色财富之路,麝鼠养殖成为新时代农民的新选择。这项新兴的农业项目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更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因为国家对生态农业的重视,麝鼠养殖作为一种低污染、高收益的养殖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它不仅有助于农民增收,还能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本研究以我国某地区麝鼠养殖为案例,分析了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旨在为其他地区开展麝鼠养殖提供参考。
本研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麝鼠养殖的解决方案。
我国《国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养殖项目。麝鼠养殖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
2.4 麝鼠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麝鼠养殖技术包括选种、繁殖、饲养管理等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技术要点,为养殖户提供指导。
建设一个适合麝鼠生长的养殖场,需要考虑场地选择、设施设备、环境控制等因素。
了解麝鼠常见疫病及其防治措施,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比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和收益,为养殖户提供决策依据。
4.1 案例一:陈峙名的成功之路
陈峙名从引进麝香鼠开始,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养殖方法,最终实现了增收致富。
政府应加大对麝鼠养殖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养殖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