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上海大闸蟹十年复兴,从濒危到畅销

追溯至5000多年前,考古人员在发掘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层、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时发现,吴越先民的食用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这标志着食蟹的历史源远流长。当时的捕蟹者在港湾间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便于捕捉——这里的竹闸就是竹簖,竹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被称为大闸蟹。

上海大闸蟹十年复兴,从濒危到畅销

只是,受过度捕捞和产卵场破坏的双重影响,大闸蟹的天然资源一度急剧下降。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长江口天然蟹苗资源量仅有每年1吨左右,人们吃到的都是人工繁育苗种。此后,上海每年都在长江口放流10万只以上蟹爸蟹妈,让它们在长江口生儿育女,终于使天然资源逐年恢复。到2010年左右,其天然苗种稳定在每年30万吨至50万吨,甚至达到每年80万吨的高峰。

位于长江尾的上海是中华绒螯蟹的故乡,因为水的原因,十年之前虽然有了“江海21”新品种,但养不出大规格的大闸蟹,上海大闸蟹产业几乎不存在,更谈不上高品质高规格的上海地产品牌大闸蟹了。2023年黄浦江大闸蟹开捕当天,“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主评委、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行政总厨、王宝和蟹宴技艺第二代传人王浩也来到现场,为叶榭镇“朵颐小镇”品蟹文化...

大闸蟹:十年品质铸就放心蟹

十年品质铸就放心蟹,正宗金世尊阳澄湖大闸蟹“上海金世尊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的中秋前夕,也是中国第一批“纸螃蟹”开创者。金世尊公司靠着“金牌品质,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一直处于阳澄湖大闸蟹的领导地位,从籍籍无名到行业标杆,金世尊公司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然更...有人说,每个上海人平均每年都能吃掉约12只大闸蟹。多年来一到秋天,就会有几句俗语响在耳边:“西风起,蟹脚痒,深秋正好吃蟹黄……”...

在中国,任何依赖食材的美食流行都要经历类似的过程,从“我小时候野生大闸蟹随便捞”的传说,到被香港人认可追捧后身价飞涨,阳澄湖洗澡蟹丑闻尽人皆知,挂着铁脚环也毫不可信,再到阳澄湖不再是唯一,太湖等更多的好产地被发掘出来,大闸蟹成为全民认可的美好生活的象征,也不过二三十年。

年份 天然苗种量 人工放流数量
2010年左右 30-50 10万以上
2015年 50-80 10万以上
2020年 80 10万以上

科学评估表明,人工放流对大闸蟹资源恢复的瞬时贡献率从一开始的9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3%——当自然资源处于枯竭,放流种群所占比重就会非常高。专家表示,当这一数字稳定在10%以内,说明天然资源已趋于稳定,人工放流即可告一段落。

太厉害了。沈爷宏非做《天下美食》杂志,复兴失传的“秃黄油”时,就是觉得大闸蟹没什么吃头了,随便吃吃拆多少只蟹只用蟹黄蟹膏制作的秃黄油吧。和大闸蟹的清雅相比,浓腻豪奢的秃黄油还是粗鄙了些。但是也不必那么悲观,最糟糕的那几年已经过去了。阳澄湖洗澡蟹横行的时候,在阳澄湖湖心亭子里呈上...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诉上海老底子情。上海人吃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正是霜降蟹肥的大好时节。上海人吃蟹的历史可以说与我国吃蟹的历史一样悠久绵长,上海人食蟹风气之盛,也是其他地区莫可比拟的。

由上海大闸蟹十年复兴,从濒危到畅销,见证城市美食文化崛起。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上海大闸蟹:十年逆袭,美食经济新引擎的方向。

上海大闸蟹十年复兴,从濒危到畅销

食蟹文化在上海源远流长,秋季霜降,蟹肥黄多,上海人食蟹的风气盛极一时。而金世尊公司,正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这份传统美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