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大棚栽培中,子叶炭疽病是常见病害
瓠子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品种,在大棚栽培中具有极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只是,在瓠子大棚栽培过程中,子叶炭疽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对瓠子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从瓠子子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症状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传播途径 | 发病条件 |
---|---|
病原菌以菌丝体,拟菌核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于土壤中越冬。 | 播种后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造成子叶发病。 |
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播,形成发病中心。 | 在棚室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发病重。 |
育苗期湿度高是诱发本病重要条件。 | 相对湿度87%~98%,气温24℃,经3天潜育可见发病。 |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发生与田间防治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排水不良的地段更利于病菌侵染而发病较重。此外,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通风性差等条件也容易造成设施蔬菜的子叶炭疽病爆发。
瓠子子叶炭疽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子叶上,表现为淡褐色至褐色病斑。病斑 后稍凹陷,湿度大时其上长出粉红色粘质物。严重时,整个子叶变褐,导致幼苗枯死。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种子,从无病葫芦上采种。对生产用种用50~51℃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药剂防治:棚室或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加强通风及温湿度管理:使其远离发病条件。
棚室可喷撤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克炭灵粉尘剂,每667m²1kg,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选用无病种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芦品种。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情发展和防治效果,灵活调整防治措施。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适时浇水、防止田间积水等,也有助于降低瓠子子叶炭疽病的发病风险。
瓠子大棚种植现状及病害分析因为大棚技术的发展,瓠子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种植。瓠子喜光、喜温,生长势强,但易受病害侵袭。其中,子叶炭疽病是瓠子大棚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会导致叶片、茎蔓及果实受害,严重时影响瓠子的产量和品质。
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瓠子品种,是防控子叶炭疽病的关键。目前市场上已有多个抗病品种,如‘早丰’、‘丰收’等。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以杀死病菌。
3. 土壤处理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降低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注意通风透光,保持田间湿度适中。适时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
6.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案例分析某地区一瓠子大棚,面积2亩,种植‘丰收’品种。2019年6月初,大棚内出现子叶炭疽病,叶片、茎蔓及果实受害严重。经调查,该地区连续多年种植瓠子,未进行土壤消毒和轮作,田间湿度较高。针对该情况,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子叶炭疽病的发生,提高了瓠子的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