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大规模投放大银鱼卵,旨在恢复生态平衡
巢湖,这片古老的湖泊,曾经是众多水生生物的家园。只是,由于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巢湖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恢复这片水域的生态平衡,巢湖市近日开展了大规模投放大银鱼卵的行动。
适合大银鱼自然产卵的场所小而少,一旦破坏,特别是产完卵后被破坏,往往会造成下一年度的减产,甚至绝收。而大型水库,适合大银鱼产卵的场所可能多而分散,如果不在它的繁殖期内,大规模地进行捕捞就会保留下一些产卵场内的受精卵。对下一年度的渔业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巢湖大银鱼俗称“面鱼”,形体秀美、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有“鱼类皇后”之美誉,是全国知名的巢湖特色水产。该鱼还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可以减少水中的蓝藻等富营养物质。
巢湖大规模投放大银鱼卵行动据悉,此次投放的大银鱼受精卵苗种来自吉林和黑龙江水域,通过引进大银鱼优良品种,可以有效改善洪泽湖大银鱼的品种质量,进而提高产量。据安徽省巢湖市渔业管理局介绍,2012年巢湖大银鱼受精卵移殖放流活动近日在高林水域开展,从江苏洪泽湖中移殖而来的4000万粒大银鱼受精卵已全部投放到巢湖中。
巢湖市在巢湖、董大水库、黄陂湖等水域累计增殖放流鱼苗超过十亿尾,巢湖大银鱼等种质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此外,巢湖市还鼓励和引导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强水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渔业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年份 | 投放地点 | 投放数量 | 效果 |
---|---|---|---|
2019 | 巢湖高林水域 | 4000万粒 | 有效缓解大银鱼资源急剧下滑的现状,为巢湖增加近百吨的大银鱼资源 |
2018 | 巢湖东口门附近 | 3000万粒 | 优化巢湖鱼种群结构,有效减少蓝藻,净化巢湖水质 |
2017 | 巢湖董大水库 | 5000万粒 | 改善巢湖水域鱼类种群结构,恢复巢湖生态平衡 |
巢湖大银鱼增殖放流行动,是巢湖市恢复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合理的投放,巢湖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大银鱼资源也得到了有效恢复。
在巢湖东口门附近,一场特别的增殖放流活动正在进行。来自江苏洪泽湖的4000万粒大银鱼受精卵,经过精心挑选和培育,被小心翼翼地投放至巢湖深处。这些小小的受精卵,承载着生态修复的希望,预示着巢湖大银鱼资源的复兴。
为了实现银鱼增殖的目标,巢湖市渔业管理局引进了先进的银鱼移植增殖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繁殖环境,提高了大银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在镇江市重点研发技术支持下,这项技术已成为巢湖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生态补偿: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在巢湖东口门,首次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布设人工鱼巢,为银鱼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土著鱼类资源量,还促进了巢湖生态平衡的恢复。巢湖市渔业管理局副站长郭伟表示,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巢湖银鱼增殖的实践,为我国水域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巢湖市将继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巢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让巢湖重现碧波荡漾的美丽景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