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鲻鱼人工繁殖项目成功验收,标志着我国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新突破
目前,长江水系中有3种鱼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除白鲟因多年未发现野生资源而无法开展保护研究外,三峡集团在中华鲟和长江鲟的人工繁殖上均取得成功。
在长江梯级水电开发过程中,三峡集团始终秉持能源开发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绿色水电开发理念,持续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开展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工作,已成功突破并掌握了中华鲟、胭脂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鲈鲤、齐口裂腹鱼、岩原鲤、厚颌魴、中华倒刺鲃等1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
鱼类名称 | 人工繁殖技术突破 |
---|---|
中华鲟 | 成功突破 |
胭脂鱼 | 成功突破 |
圆口铜鱼 | 成功突破 |
长鳍吻鮈 | 成功突破 |
鲈鲤 | 成功突破 |
齐口裂腹鱼 | 成功突破 |
岩原鲤 | 成功突破 |
厚颌魴 | 成功突破 |
中华倒刺鲃 | 成功突破 |
长江鲟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迁地保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长江珍稀濒危鱼类的保护具有技术借鉴和示范作用,对濒危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此项目于2006年开始立项,2007年底基本完成,2008年巩固项目成果,今年终于顺利通过验收。指导开展长江鲟资源恢复和自然种群重建工作。而实现大规模的长江鲟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野生资源数量、实现自然种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三峡集团自2011年起开始启动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组织人员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成功建立了长江鲟的人工养殖模式,并通过建立营养强化和温度刺激为主的生殖调控体系等10余种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
据了解,该项目利用保护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以及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多年的合作研究成果,进行长江鲻鱼的人工繁殖和淡水养殖,推动周边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达到提高周边渔民收入,实现产业化及规模化生产。
在长江的浩瀚水域中,生活着许多珍贵的鱼类资源。其中,长江鲻鱼作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其人工繁殖的成功,不仅为淡水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更是开启了长江流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在推动长江鲻鱼产业发展的同时,三峡集团也高度重视长江鲻鱼的生态保护。通过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应用,三峡集团实现了长江鲻鱼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这不仅有助于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也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