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鲻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鲻鱼繁殖生理及人工控制繁殖方法
海水鲻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海水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鲻鱼的人工繁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繁殖生理、人工控制方法等多方面,探讨海水鲻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选择合适的繁殖场地对鲻鱼人工繁殖至关重要。理想的繁殖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海水盐度较高、水质较好,有良好的淡水水源。
交通便利,电力充足,便于日常管理。
具备地热水或工厂热水等条件,以节省能源。
沿海现有的对虾苗场冬闲设备,也可用于鲻鱼人工繁殖。
二、室内饲养与管理
水温控制:冬季水温应控制在17℃左右,以促进性腺发育。
营养管理:提供营养丰富、含粗蛋白质30%以上的饲料,满足亲鱼生长和生殖需求。
环境管理: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包括水温、盐度、溶氧和光照,满足亲鱼生理需求。
此外,还要注意定期冲水,保持池水透明度,以及适时调整盐度等。
三、人工诱导产卵人工诱导产卵是提高鲻鱼人工繁殖成功率的关键环节。
激素选择:LRH-A和鲤鱼脑垂体是常用的激素,可单独或混合使用。
剂量控制:根据亲鱼体重和激素类型,合理控制剂量。
注射时间:雌鱼分两次注射,间隔24小时,两次注射剂量分别为总剂量的1/3和2/3。
雄鱼成熟良好的可不注射激素,仅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作一次性注射,剂量为雌鱼总剂量的一半。
四、受精卵孵化
孵化用水:盐度20‰~28‰,每升水放受精卵1500粒左右。
孵化温度:控制在17℃~23℃,避免温度骤变。
充气与换水:孵化期间要保持连续充气,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新鲜水。
孵化时间约40小时~60小时,孵化容器中暂养4天,待到平游即可移植到育苗池。
五、育苗与推广
建设育苗工厂:育苗工厂应具备亲鱼暂养池、产卵池、孵化环道、育苗池等设施。
技术培训: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工繁殖技术水平。
市场拓展:积极拓展市场,提高鲻鱼人工苗种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海水鲻鱼人工繁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为渔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项目 | 技术要点 | 指标 |
---|---|---|
亲鱼选择及管理 | 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1公斤以上的个体 | 每亩放养量100公斤~150公斤 |
自然产卵与受精 | 采用人工授精,成熟卵每毫升有3000粒左右 | 受精率≥90% |
孵化与育苗 | 孵化用水盐度20‰~28‰,孵化时间40小时~60小时 | 出苗率≥80% |
养殖基地的亲鱼来源主要是从天然海域捕获的野生鲻鱼。为了保证亲鱼的品质,基地在收集亲鱼时,严格筛选体型健壮、无病害的个体,并要求体重在1公斤以上。此外,基地还会对亲鱼进行分批收集,确保亲鱼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
亲鱼在收集后,进入专门的饲养池进行培育。饲养池的水质要求较高,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溶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在饲养过程中,基地注重以下几点:
营养管理:投喂含粗蛋白质30%以上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
环境管理:保持水温、盐度、溶氧和光照等条件适宜,满足亲鱼的生理需求。
日常观察:定期检查亲鱼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亲鱼达到适宜的生理状态后,基地采用人工诱导产卵的方法。常用的激素有LRH-A和鲤鱼脑垂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独或混合使用。在注射激素时,要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确保产卵效果。
经过人工诱导产卵后,基地将雌雄亲鱼放入产卵池,进行产卵与受精。产卵池的水质条件应与亲鱼暂养池相似,水温控制在20℃-23℃。在产卵过程中,基地采用干法授精,提高受精率。
受精卵孵化是鲻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基地采用充气流水孵化方式,确保受精卵的正常发育。孵化用水盐度为20‰-28‰,温度控制在17℃-23℃。孵化期约40小时-60小时,鱼苗孵化成活率较高。
日常观察:定期检查鱼苗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疾病预防:定期对鱼苗进行消毒和驱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营养管理:根据鱼苗的生长需求,调整饲料配方,确保鱼苗营养充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