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关注水质管理、饲料营养和病害防治
泥鳅池塘的建设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池塘应选择避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无污染的地方。池塘的面积以0.67公顷为宜,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在4mg/L以上,pH值在6.8-7.5之间。
池塘使用前需进行清整和消毒,清除池埂、池坡,确保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水口、排水口用密网布拦挡,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低于池底30-35厘米。
三、泥鳅种放养选择行动活泼、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种苗进行放养。一般放养6厘米的泥鳅种苗50万尾,密度为75万尾/公顷。苗种放养前用4%-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消毒。
四、饲料选择与投喂泥鳅的饲料分为三个阶段:破碎料、小颗粒料和大颗粒料。日投饵率控制在6-8%范围内。泥鳅是直肠子,要防止喂食过量引起肠炎病及肝胆综合症等疾病。
阶段 | 饲料 | 日投饵率 |
---|---|---|
破碎料 | 麦麸、米糠、豆渣等 | 6-8% |
小颗粒料 | 蚕蛹、蚯蚓、小杂鱼等 | 6-8% |
大颗粒料 | 人工配合饲料 | 6-8% |
病害防治工作须遵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定期使用二溴海因进行病害防治,用量为水深1米的水面用750-900g/公顷,全池泼洒。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清除残留饲料,遇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并能使足够的饵料生物进入箱内,同时要经常检查网衣,如有漏洞立即补好。
八、捕捞方法泥鳅的捕捞方法有冲水捕捞、网捕、钩钓等。冲水捕捞适用于水温20度左右,泥鳅爱活动时进行;网捕适用于密度较高的池塘;钩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池塘条件、清整池塘、泥鳅种放养、饲料选择与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捕捞方法等。掌握这些技术要点,才能确保泥鳅养殖的成功。
四、日常养护:在泥鳅养殖过程中,木箱的密度较高,因此,水质的管理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在降雨时,要确保箱内水不会溢出,以免泥鳅逃逸,同时也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水源进入箱内。日常工作中,需要每日清理残饵,并密切观察泥鳅的摄食和活动情况。一旦发现泥鳅出现肠呼吸频繁、突然停食等异常现象,应立即更换水质。对于病鳅或死鳅,要及时捞出,避免疾病传播。在养殖后期,可以适量添加新水,或取出已达上市规格的泥鳅,以降低养殖密度,促进泥鳅的生长。
一、人工培养活饵:为了满足泥鳅的摄食需求,人工专门培养泥鳅喜食的活饵料,如黄粉虫、蚯蚓、蛆虫、蚕蛹等。这些活饵料不仅能够提高泥鳅的摄食效率,还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六、病害防控:泥鳅虽然具有较强的抗病力,但在养殖过程中,仍需做好池塘防病、治病用药等工作。例如,在放养前进行苗种消毒,养殖期间通过换水或开动增氧机调节水质,严防气泡病的发生,以及定期预防病害,做好日常管理及捕捞等工作。
五、木箱结构:养鳅木箱规格长2-3米,宽1-1.5米,高0.8米,要求内壁光滑,在一面或两面开设3厘米直径的注、排水口,在注、排水口和箱上盖设置铁丝网,以防止泥鳅逃逸。
四、放养前准备:在放养前,对木箱进行检查和清扫,掌握泥鳅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同时,放养前最好先行鱼体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安全。
二、饲料来源:泥鳅的饲料来源丰富多样,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如小鱼、小虾、田螺、螺蛳、蚯蚓、昆虫类和蜗牛;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
一、泥鳅原种来源:泥鳅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在放养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
八、无土养殖技术:无土养殖泥鳅是一种新兴的养殖方式,其优点在于水质容易控制,病害发生率低,产量高。在无土养殖过程中,可以在箱内堆放泥土和切碎的稻草或堆肥,每箱3公斤左右,注入温水,深度以漫过土层30-50厘米为宜。
六、水质管理:做好水质管理是泥鳅养殖的关键。例如,保持池水透明度在20~25cm,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水体溶氧4mg/L以上。
四、饲料投喂:泥鳅的饲料投喂遵循“四定”投喂原则,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晚三次投喂。
二、网箱设置:网箱养殖泥鳅时,要选择合适的网箱,并根据养殖水体条件进行设置。例如,鳅种培育网箱网目大小以苗种不能逃脱为准,箱体面积10~25平方米。
一、场地选择:泥鳅养殖的场地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