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飘尽,鲤鱼肥美
作者:农科行者•更新时间:10小时前•阅读3
初秋的江南,稻花飘香,一片金黄。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的300余亩稻田,稻穗低垂,鱼儿欢腾,呈现出一幅丰收的画卷。
除了镇江村,剑河县还建成了巫溜、昂英、方陇等稻花鲤鱼地理标识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不仅展示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更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地区 | 稻花鱼养殖面积 | 产量 | 收入 |
---|---|---|---|
镇江村 | 300余亩 | 每亩100斤 | 每斤35元 |
巫溜 | 100余亩 | 每亩90斤 | 每斤32元 |
昂英 | 200余亩 | 每亩95斤 | 每斤33元 |
方陇 | 150余亩 | 每亩85斤 | 每斤31元 |
“我放养了4亩稻花鱼,现在是丰收了,鱼儿肥又壮,一亩稻田大约能产100斤鱼,平均35元一斤,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村民刘胜海说。
“稻花飘尽鲤鱼肥,一年一季的稻花鱼,迎来了最肥美的时刻。田间地头荡漾着欢声笑语,村民们一边收割水稻,一边捕捉田里的稻花鱼,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据悉,剑河县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他们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品尝到新鲜美味的稻花鱼,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
“稻谷金黄、稻花鱼肥美,欢迎您到剑河县来做客,一起去亲近大自然,品尝大自然赠予我们的美味!”一位当地旅游从业者热情地邀请着。
《村处闲吟》是清代朱凤翔所作,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景象。
《村外闲吟》:
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
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朱凤翔字振采,一字集庭,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嘉庆中拔贡。以知县分发甘肃,先任渭源知县,后任敦煌知县。是黎平人中唯一远至敦煌任县官的。朱凤翔在甘肃时与武威张介侯结交,共同倡导“诗酒田园”的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稻花飘尽,鲤鱼肥美,描绘江南水乡丰收景象。中所呈现的问题/现象,才促使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稻香满溢,鱼肥乡韵,丰收画卷映江南。这一领域。
稻田里的丰收盛景
8月29日,古丈县默戎镇李家村,首届破鱼节的氛围热闹非凡。远道而来的游客与李家村的村民一同踏入稻田,欢声笑语中,捕捉着稻花鱼。苗家人每年春耕时,便将小鲤鱼放入稻田,待到稻花飘尽,稻穗低垂,鲤鱼也长得肥美。这时,村民们便会下田捕捞,或制作鱼干,或腌制酸鱼,这些美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
生态循环,效益双赢
稻花鱼的美味诱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