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竹荪粘菌病由粘菌感染引起,危害竹荪生长

当竹荪培养料或菌蕾被细细菌感染时,更易引发粘菌病。本文将简要介绍竹荪粘菌的危害症状、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竹荪粘菌病由粘菌感染引起,危害竹荪生长

2. 危害症状

由粘菌引起的粘菌生长趋于湿润腐烂,菌丝体生长或逐渐灭绝,培养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线虫,不再生长竹笋,竹笋的芽被水淹并发生霉变。

3. 产生原因

3.1 高温高湿环境条件:粘菌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潮湿的地方。尤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粘菌孢子的萌发与生长。

3.2 培养料感染细菌:粘菌是杂食性的生物,细菌、有机质、食用菌的菌丝片断和孢子等都是粘菌的营养源,特别是细菌更是粘菌的良好食物。

3.3 土壤或水源、空气带有粘菌。

4. 防治技术

4.1 使用无污染、生活力强的高质量菌种。菌种使用前要认真检查,对棉花塞染菌、有异味或太干、太湿、太老的菌种都不宜使用。

4.2 注意田块选择和提前翻晒、杀菌。要选择向阳、通风、土壤肥沃和易排水的田块作为竹荪栽培地,并要提前20~30天清除田块的稻草根翻犁成畦暴晒。

4.3 培养料处理。栽培竹荪的原料如木屑、竹屑、菌草、废菌料等必须充分晒干。在下料栽培时,把这些原料放入水池内浸泡24―36小时和堆沤发酵5―7天,浸泡或堆沤时在水中或料中加入0.3%~.5%石灰和1:500倍的多菌灵杀菌。

4.4 加强畦床管理。竹荪下料播种时要选晴天,播种覆土后畦面撒些竹叶或铺盖稻草,并插上拱型竹片,遮盖薄膜保温、保湿、防雨;菇棚四周遮阳物不宜围的过厚、过密,要易于通风;畦沟不应有雨水淤积,畦土湿度保持在20%一25%,空气相对湿度达80%~90%,光照达600―800Lx。

4.5 发病后的处理。竹荪畦床一旦发生粘菌要停止喷水,加大菇棚光照和通风。同时清掉发病处的培养料和壤土,稍微清宽些,并在清理处撒上石灰和喷洒杀菌剂。

粘菌的防治工作与农作物病害防治一样,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

防治措施 具体操作
使用高质量菌种 检查菌种,避免使用染菌、有异味或过老、过干、过湿的菌种。
田块选择与处理 选择向阳、通风、土壤肥沃、易排水的田块,提前翻晒、杀菌。
培养料处理 充分晒干原料,浸泡24-36小时,堆沤发酵5-7天,加入石灰和多菌灵杀菌。
畦床管理 晴天播种,覆土后撒竹叶或稻草,遮盖薄膜保温、保湿、防雨;保持畦土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条件。
发病后处理 停止喷水,加大光照和通风,清理发病处,撒上石灰和喷洒杀菌剂。

粘菌病一旦侵袭竹荪,其症状显而易见。受害的竹荪菌蕾会出现水渍状、霉烂现象,培养料也会变得潮湿腐烂。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甚至逐渐消亡,导致竹荪无法正常生长。

竹荪粘菌病由粘菌感染引起,危害竹荪生长

4.3.1 土壤和水源管理

4.3.2 培养料处理

4.3.3 畦床管理

4.3.4 发病后的处理

5.1 案例分享

某菇农在2019年遭遇了竹荪粘菌病的困扰。通过实施上述防治措施,他成功控制了病情,减少了损失。

  • 提前对田块进行翻晒、杀菌。
  • 选择优质菌种,并在使用前进行严格检查。
  • 对培养料进行充分晒干和发酵处理。
  • 加强畦床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光照。
  • 一旦发现粘菌病,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措施,该菇农的竹荪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损失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因为竹荪产业的不断发展,粘菌病的防治工作愈发重要。未来,应加强粘菌病的研究,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技术,为竹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04750.html